100%

  ●卷八

  ○玉牒

  宋有天下百餘年,所與分天工共民事者,皆取之疏遠側微,不私其親,故宗室之賢,未有以勳名聞者。神宗皇帝實始慨然,欲出其英材,與天下共之,增立教養選舉之法,所以封植琢磨之者甚備。行之二十年,而文武之器彬彬稍見焉。

  上嘗語及宗室多求外居者,宰相韓琦曰:“臣請許親盡無服者外居,然後因之試以外官。”上曰:“宗子素未諳民政,若補外官,但慮易致過失爾。”琦曰:“陛下若命宗室習律令,久之,何患其不能從政也”參知政事趙概曰:“人臣子弟,未必皆有過人之才,使之從政,尚能粗了局事,蓋積習使然。宗室固多美才,若擇而任之,庶幾漸知爲政之方也。”上曰:“五、七年漸當以外官試之。”

  富弼議裁損宗室授官。英宗問輔臣前代宗室,樞密使富弼對曰:“唐之名臣多出宗室。”樞密副使吳奎曰:“祖宗時,宗室皆近親,然初授止於殿直、侍禁、供奉官,不如今之過也。

  朝廷必爲無窮計,當有所裁損.”上然之。

  徽宗朝增神宗教養選舉法。尚書右仆射蔡京等言:“伏考宗室在祖宗朝制祿蓋寡,至仁宗時,始除南班官,自率府、副率凡五、六遷,遂至正任。承平日久,皇支浸繁,神宗皇帝乃

  宋朝事實·95·

  下詔書,別其親疏,異其等殺,遂斷自祖宗袒免親,罷補環衛之官,盡除班行名目。袒免以外,更不賜名授官,止許應舉.自熙寧至今,宗室人無官者已一千五百余人,宗女之未嫁者亦千五百有奇,皆宣祖、太祖之裔,或有貧困失所者。臣等伏考神宗詔書,蓋爲袒免既已賜名授官,若願應舉者自當依進士法。

  其非袒免既不賜名授官,故止令量試藝業,即推恩數,非若應進士舉之難也。至於年長累試不中,則又有特與推恩、量材錄用之制,則隨其材器,收錄盡矣。至於世數稍遠及貧無依者,則又賜田存恤有差。逮元祐紛更,廢量試之法,改依進士科舉之制,是以自熙甯至元符初三十餘年,中科舉者才二十餘人。

  既廢量試之法,亦未嘗有以年長推恩者。賜田之令,徒爲虛文,雖有量給錢米之法,未能周濟其乏,遂致宗室不能自給.臣等謹追考神宗詔書,推原本旨,稽之往者,增以當今所可行者,

  謹條具如右:

  一、非袒免親,乃祖宗六世孫.伏請將上件服屬宗室二十五以上者,今次許於禮部投狀,試經義或律義一道,以文理稍通者爲合格,分爲兩等,候至來春附進士榜推恩內;文藝優長者,臨時取旨。其不能試或試不中者,並赴禮部書家狀,讀律,列作一項奏名。今來止爲前此未曾推廣補考量試推恩之令,致使宗室無官者遂衆,有此陳請,只作一時指揮,不爲永法。今後自依熙甯詔書賜田,並於兩京近輔、沿流州軍,取應未賣官田物業撥充每州府,各置宗室官莊.專差文武官各一員,與逐州通判同行管幹,逐縣兼管。仍置指揮使二員,每歲量入爲出,宗女量給嫁資,仍立定則例,量支嫁娶喪葬之費.其逐州自今後有沒官田産物業,更不出賣,並撥入官莊.仍先于京西北路撥田一萬頃。

  一、熙寧詔書,袒免以下許隨處置産業,其出官即置田宅,

  宋朝事實·96·

  一如外官之法。蓋以宗支浸廣,其疏屬理當聽其外居”會宗室舊來在宮有出入之限,有不許外交之禁,宮門有譏察之令。今疏屬外居,僅遍都下,出入無禁,交遊不節,往往冒犯法禁。

  伏請非袒免親以下兩世,欲分於西京、南京、近輔或沿流便近居止,各隨州郡大小創置屋宇,仍先自西京爲始。每處置敦宗院,差文臣一員、武臣一員管幹。參酌在京院法禁可施行者頒下,應無父母兄弟見任將軍、副使以上官者,許令前去。若有父母兄弟而願去或無而不願者,聽從便。依外官赴任立法,量給舟船接人。

  一、乞依神宗詔書,不拘世數,應宗子宗女尤貧失所者,伏請委所在州郡報明,量加存恤訖奏。

  一、乞於兩京置外宗正司官,掌業所在宗室。擇宗室之賢者管勾外宗正事,仍自朝廷於本州通判職官內,選差二人兼領丞簿,以主其事。

  一、乞隨所在諸宮置學,添教授,立法教養,量試宗室,依熙甯文武官試出官法,策試經義.中選者許令出官,若再試不中者,止許在宮院,使食其祿。

  一、神考厘正宗室袒免、非袒免,各立奏補子孫之法,獨緦麻親舊用國蔭,自來未有蔭孫以下明文。伏請依外官例得補蔭孫一。舊制,宗室袒免親參選,常許不拘名次陳乞指名差遣;非袒免親初選依條添差外,更不拘名次陳乞指名差遣一次,以後每到部,與升一年名次陳乞。今後宗室非袒免以下親量試也官者,並各于員闕外添差,每大郡通屬縣不得過十人,中郡不得過七人,小郡不得過四人。候到任不簽書本職公事,如有本轄長貳或監司二人保奏堪任厘務,方得供職。未厘務者,添支驛券供給人從。”從之。

  宗室賜名授官。孝字親王之子,授武衛將軍,其餘宗室不

  宋朝事實·97·

  用此例。祖宗緦麻親賜名:承字男賜名克字,宗字男賜名仲字,從字男賜名世字,授官太子右內率府副率。祖宗袒免親賜名:克字男賜名叔字,仲字男賜名士字,世字男賜名令字,授官右班殿直。祖宗非袒免親不賜.奏薦以上,承字、宗字磨勘至使相止,從字、仲字、世字至觀察使止,叔字、士字、令字授副率者,至窯防禦使止,之字、不字、子字賜名授官者,至窯刺史止。

  襲封。祖宗之子並傳嫡襲封。濮安懿王諸子。宗室轉官資

  級圖:節度使兼侍中、使相、左衛上將軍、右衛上將軍、節度

  使,三級;節度觀察留後,二級;觀察使、防禦使,一級;團練使、窯防禦使,一級;刺史、窯團練使,一經;窯刺史,一級;左右衛大將軍、左右金吾衛大將軍、左右龍武軍大將軍、

  左右羽林軍大將軍、左右神武軍大將軍、左右驍衛大將軍、左

  右武衛大將軍、左右屯田衛大將軍、左右領軍衛大將軍、左右

  監門衛大將軍、左右千牛衛大將軍,一級;左右衛將軍、左右

  金吾衛將軍、左右龍武衛將軍、左右羽林軍將軍、左右神武軍

  將軍、左右驍衛將軍、左右監門衛將軍、左右千牛衛將軍、左

  右領軍衛將軍,一級;太子左右衛率府率、太子左右司禦率府

  率、太子左右清道率府率、太子左右監門率府副率、太子左右

  內率府副率,一級。

  宗室換官。諸衛將軍。率府率。率府副率。左右班殿直。

  三班奉職供職。以上須袒免親將軍以下,方許換出外官。其大將軍以上願換外官者,並臨時取旨。

  宗室轉官資級。太子右內率府副率。太子右監門率府率。

  右千牛衛將軍。右監門衛大將軍。窯刺史。窯團練使。刺史。

  團練使。防禦使。觀察使。節度觀察留後。左右衛上將軍節度使。節度使同中書門下平章事。

  宋朝事實·98·

  ○宣祖五子

  太祖皇帝、太宗皇帝、邕王光濟、秦王廷美、夔王光贊。

  ○太祖四子

  楚王德秀、燕王德昭、舒王德林、秦王德芳。

  ○太宗九子

  楚王元佐、真宗皇帝、昭成太子元僖、陳王元份、安王元

  傑、密王元偓、曹王元偁、涇王元儼、代國西元億.

  ○仁宗四子

  褒王昉、豫王昕、鄂王曦、英宗皇帝。

  ○公主

  秦國長公主嘗爲子莊宅使世隆求正刺史,真宗曰:“正刺史系朝廷公議,不可。”魯國長公主爲翰林醫官使趙自化求尚

  宋朝事實·99·

  食使兼醫官院事,上謂王繼英曰:“雍王元份亦爲自化求窯,朕以窯非醫官所領,此固不可也。”駙馬都尉石保吉自求見上,言仆夫盜財,乞特加重罪。上曰:“有司自有常法,豈肯以卿故亂天下法也”又請於私第決罰,亦不許.胡宿上仁宗《論兗國公主議行冊禮劄子》:今月二十一日,草傅公主特進兗國公主制,竊聞議行冊禮.然於事體,頗有未便。祖宗以來,公主、長公主未有行此禮者。昔漢明帝封皇子,悉半諸國,明德馬皇后曰:“諸子食數縣,不已儉乎”帝曰:“我子,豈敢與先帝子等也”唐貞觀中,太宗長樂公主將出降,帝令有司資送,倍于永樂公主。魏征曰:“不可。”引漢明帝之言爲對,且曰:“天子姊妹稱長公主,加長字,是有所尊崇。

  或可情有淺深,無容禮相逾越。”太宗然其言,入告長孫皇后,後遣使賜征金帛。陛下即位以來,累曾進封楚國、魏國二大長公主,亦不曾行冊禮.今施于兗國公主,是與大長公主相逾越。

  兼以貴主之故,賢妃亦蒙殊典。有旨令進諭告,不行冊禮,是母子之間一行一不行,禮意尤不相稱.書於史冊,後世將有譏議,必謂陛下偏于近情,虧聖德之美。臣願陛下采漢明之言,開文皇之聽,遵祖宗舊典。如國朝公主曾行此禮,行之,粗且無嫌。如其不曾,則宜且罷.臣以陛下好忠諫納至言,臣職在論思,不敢不言。

  《除皇女傅公主進封兗國公主制》。門下:天道之美,濟下而光明;王化之行,由中而洽被。唐堯有厘降之典,召南載肅雍之詩,範俗崇風,於是乎在。國家慶靈憑厚,德教深長.迪厥真源,育茲懿主。儀我皇室,繄于舅門,待年及於有行,涓日申於誕告。皇女傅公主閑和居德,秀映棲神。聰悟之姿,非由於外獎;徽柔之性,乃蹈于自然。朕懷先後之慈,篤外家之愛,將敦美化,是選密親.教著沁園,導人倫之婦順;恩加

  宋朝事實·100·

  渭水,廣天下之孝思。是用詳按舊章,稽合嘉禮,爰築其館,載肅之車。卜以仲秋,社茲元吉。向班初冊,嘗擇美名,未拓膏腴,尚缺湯沐,進開曲阜之國,衍食龜陰之田,儀服有光,號名增重。於戲!貴宜思降,富勿期驕,尚懷國史之言,緬念衿縭之戒。往服休寵,永綏壽昌。

  韋驤《代陳少卿賀傅公主進封兗國表》:中宸有命,美化務先於族親;貴主進封,優恩不奪於典禮.風聲遐被,中外交忻。臣誠歡誠喜,頓首頓首。恭惟皇帝陛下,配天地之德,紹祖宗之基。守無逸於持盈,概至公於立極.禦遠以近,齊邦以家。治宮等《周官》之規,訓女偕堯、舜之法。罔愧前躅,克成令猷。公主分乾之英,體巽之順,雖曰愛之欲其富,不以生而榮.豈湯沐不可一而充,印綬不可一而足蓋誨育之存節,故寵私之有階.龍光一宣,慈孝兩得。教其有素,下嫁豈忘其矩度;澤非不隆,四方孰謂之偏黨朝野歡浹,人神氣和。邁治古之休光,增太平之盛事。臣限以官守,不獲奔走闕庭稱慶,無任瞻天踴躍之至!

  德甯公主將出降,上謂輔臣曰:“公主第及房從之物,比傅公主皆減三之一。”又對群臣數稱唐公主多適名人,而近世士人乃畏尚主,命擇士人。得尚書職方員外郎王克臣之子孝莊者,故駙馬都尉承衍曾孫,而父子皆業進士。令至宰相第,試以詩而並其所業一編以進.上召見清居殿,拜左衛將軍、駙馬都尉,賜名師約.又命以毋廢學,後又出經籍及紙、筆、墨賜之。

  ○宣祖女

  宋朝事實·101·

  陳國長公主。

  ○太祖女

  秦國大長公主、晉國大長公主、許國大長公主。

  ○太宗女

  燕國長公主、曹國長公主、晉國大長公主、鄭國長公主、

  申國大長公主。

  宋朝事實·102·

  ●卷九

  ○官職

  乾德四年,詔禦史台、吏部流內銓、南曹、刑部、大理寺,自少卿、郎中、員外郎、知雜侍禦史以下及丞簿司直、評事等,並以三周年爲滿,須常在本司蒞事者,至日限滿,即與轉官。

  詔京朝官將命出入及受代歸闕者,宜令中書舍人郭贄、膳部知雜事滕中正、戶部郎中雷德驤同考校勞績及銓量材器,候有闕,中書類能以授之。先是,常參官自一品以下皆謂之京官,未常參官謂之未常參官。近代以常參官爲朝官,未常參官爲京官,故有朝官之目。

  淳化五年十一月,詔吏部選人赴調,並須於京朝官內求一人爲職目,用府縣諸司監印。

  太平興國之初,朝臣班簿才二百人。至咸平初,四百人。

  天聖元年,乃逾千人。

  真宗初即位,以工侍郎郭贄知天雄軍,贄自陳戀闕下不肯去,真宗曰:“全魏重地委任於卿,亦非輕也,宜去。”贄退。

  召輔臣問之,輔臣對以近例亦有已受命而複留者,曰:“朕初嗣位,命贄知大藩而不行,則何以使人”卒遣之。群臣皆畏服。

  諫官陳升之言:“比來館閣選任益輕,非所以聚天下賢才、張弛成就之意,請約今在職者之數,著爲定員.有論薦者,中

  宋朝事實·103·

  書籍其名,若有缺,即取其文學行義傑然爲衆所推者,取旨召試。”詔從之。

  景祐四年三月,詔:“自今尚書省議事,應帶職官三司副使以上並不赴。如集議大事,詔特赴者,即別設坐。”初,明道中,殿中侍禦史段少連言:“國家每有大事,必集議于尚書省,而本省官自三司副使已帶職者多移牒不赴。請凡托故不集者,以違制論。”既而太常博士、集賢校理兼宗正丞趙良規言:“都省集官議諡,用段少連請,應本省官帶學士、知制誥、待制。臣謹按國朝故事及令敕儀制,別有學士、知制誥、待制、三司副使,著位視品,即與前朝制度不同,固無在朝敘職、入省敘官之理。今若全不論職,假有中後行郎中兼學士在朝立丞郎以上,入省綴駕庫之次,知制誥、待制入朝與六行侍郎同行,入省即位郎官之下。又如員外郎任三司副使、郎中爲判官者,在三司爲參佐,入省卻位其上。所以舊來議事,陳別詔三省悉集,則中書舍人、知制誥與常侍給諫至左右正言皆赴;若內朝官悉集,則學士、待制、三司副使皆赴;若更集他官,則諸司三品、武臣三品各在本司長官之次;若止是集尚書省官,其帶職者併合不赴。按閤門儀制:大宴,學士坐殿上,與仆射同行,知制誥與尚書丞郎同行;若曲宴,則三司副使在知制誥之後,重行異位,豈有親奉至尊於殿上其禮如此,暫入都省而卻降損著位。又按故事,尚書省官帶知制誥者,並中書奏班簿,即是于尚書省、禦史台並不著籍,故有絕曹之語.又國朝以來,凡定學士、舍人兩省以上著位,陳先後入外,若有升降,皆是特奉朝旨,豈有在朝入省,叠爲高下又郎中員外兼侍禦史及任裏行者,皆稱台官,不赴都省集議.臣以謂本省官兼佐台職,即是與帶知制誥、待制等事體無異。又按唐翰林學士有不知制誥者,只是與今直館事體相類。若國朝學士知制誥、待制,則顯

  宋朝事實·104·

  有著位,與唐不同。其侍讀、侍講、龍圖閣、樞密等學士及三司副使,即是國朝新制。唐朝三司自是尚書之職,自後別置使額,而與今不同。請自今除集三省官議事即如舊外,若是本省議事,其學士、知制誥、待制、三司副使更不赴議.”詔禦史台與太常禮院詳定以聞。禮院言:“按唐李肇《翰林志》,凡學士無定員,皆兼它官,下自校書郎至諸曹尚書,皆得爲之。

  既入院,與班行絕迹,亦不系常參類。守官三歲,則遷知制誥.五代《職官志》,翰林學士入院,並先後爲定,惟承旨一員出自上意,不計官資先後,在學士之上。國朝儀制令敕,翰林學

  士、侍讀、侍講學士、龍圖閣學士、樞密直學士、龍圖閣直學

  士並在丞郎之上,龍圖閣待制及知制誥、三司副使在少卿監之上。自唐至國朝,翰林學士、知制誥、待制、三司副使與本官絕曹,不屬南省官之例。載詳會議之文,由來非一,或出朝廷別旨,或循官司舊規。故言集本省,即南省官也;集學士、兩省、台官者,容有內制、給舍、中丞之屬;集學士、台省及諸司四品以上者,容有卿監之屬;集文武百官者,容有諸衛之屬。

  故謀事有大小,集官有等降,率系詔文。昨因段少連以覆諡小事,謂群牧普會議,列爲具奏,嬰以嚴科,遂使絕曹清列,還入本行。而良規援求故實,理當難奪.請自今有臣僚擬諡者,止令集南省官屬,或緣事體大,臨事敕判,兼召三省、台、寺,即並依國朝舊例施行。”禦史台別奏雲:“良規稱尚書省官任外制者,不著台省之籍,故有絕曹之語.而以爲重。則今尚書省官任內制者,並系台省之籍,甯有坐曹之實,而可輕乎然則論職官之言,正爲絕曹者設,豈有受祿則系官,定俸議事則絕

  曹爲辭況王旦、王化基、趙安仁、晁迥、杜鎬、楊億皆時之重

  望,嘗集議於尚書省,而無變古之論;故相李昉爲主客郎中、知制誥日,屢經都省議事;與散騎常侍徐鉉言見江南舊儒所說

  宋朝事實·105·

  議事次第,與此略同。又議大事,仆射、禦史大夫入省,惟仆射至廳下馬,於今行之,蓋所以重本省也。故都堂會議,列狀以品,就坐以官。忽此更張,恐非通理。請自今但系本省官帶職令赴議而輒不集者,如議國家典禮,即從違制論施行;若議常事,止依律文處分。”又秘書省著作郎、直集賢院同知太常禮院吳育言:“若從本省敘官之議,有不可者二。且自朝廷至台省以及郡縣,上下有次,輕重有倫。至上莫若君父之前,至重莫若朝廷之內,上可以統下,重可以臨輕,舉重則不可以輕者幹,舉上則不可以下者撓。夫尚書省雖制度尊大,亦天子之有司。官系其中,謂之本省,本省相會,須有朝廷,豈有君父之前、朝廷之內列班殊隔,一入有司,輒易尊卑,而雲在朝敘職,入省敘官以一體爲二家,以朝、省爲彼我,上下異貫,輕重不倫,此其不可一也。官職之名,本非二體,官主其號,職供其職。名實相系,豈有殊途只如庖人是官,供庖是職;祝人是官,致祝是職。以何隔絕,分官職爲兩事蓋自唐室以來,臨事雜置,遂有別帶職事之名。厥後因循,未歸本務。即今而言,須以隸名爲輕,供職爲重,倘雲入朝敘職,入省敘官,則是官職相離,遂爲限絕.推之于古,蓋紊源流。此其不可二也;若從絕班不赴之議,有不可者三。古者尚書爲天下綱轄喉舌之地,故其官皆材識之士。凡國有謀議,取決其中。今則不然,惟以敘遷,而其間拔擢英異,又多歸侍從之中。若絕班不赴,則朝事諮決未盡其人,此不可一也。知制誥稱中書省奏班簿,是謂絕班,可以不赴。本省如翰林學士亦知制誥,而不絕班簿,此皆因循之制,參差不倫,未可取爲確據。縱絕班有例,而絕曹無聞。謹按《唐六典》:中書舍人以他官兼者,謂之兼制誥.故白居易草《楊嗣複授庫部郎中知制誥》辭雲:‘前代制誥,中書令、侍郎、舍人通掌之。國朝以來,或以它官兼領.’又

  宋朝事實·106·

  《授元稹中書省舍人》辭雲:‘元稹自祠曹員外試知制誥’。

  謂之兼則豈絕本官,謂之試則明未正職,斯皆章灼不疑之事也。

  今縱有明文絕其官,若遇定事,猶當以事體追而正之。況無明文,但引因循參差之事爲據。此不可二也。今兩制遷改,其告身命辭必舉本曹之務爲之訓諭,凡受一敕牒,則下至府、寺冗局,猶供其職。豈有一人命書、三省運判而都無所系若止爲俸錢,徒加官號,命官之理豈若是乎惟兩府大臣不可更親有司之事,況其俸祿亦不系其官。自餘縉紳遷次,所主者官名,俸給盡從本省,居常既不復至,會議又不一來,則是自絕其官矣。

  仲尼不去餼羊,粗存告朔之禮,若並羊亦去,寄禮無地,則一省之制,自此盡隳。縱以班絕,皆可不赴。若有詔兩制、台省百官諸司畢會,則坐次又如何爲定此其不可三也。臣伏謂是非之議,至當歸一,若又廣爲采摭,適足爲煩。今于國朝典故中取一最明之事,足以質定。大中祥符五年,敕新授仆射於都省

  上事曰:仆射、尚書丞郎、郎中、員外、三司使、副學士、兩

  省、禦史台、文武諸司、常參官並集省內幕次,以俟仆射自正衙退,將至都省堂門外下馬,朝廷差人前導。諸行尚書丞郎、郎中、員外郎並于都堂門內,分左右列班迎候,俟仆射判案訖,知班引贊官,報班次,定禮生贊三司使,次學士,次兩省待制,次三司副使賀.此則雖赴本省,自有次序之別.臣切詳禮院、禦史台兩奏各有未安,請自今凡尚書省會議,如止集本省官,則帶職者皆赴,依在朝兩制班列,別作一行而坐。《春秋》之義,王人雖賤,必敘乎諸侯之上,所以尊王命而廣臣恭也。今兩制、侍從之職,皆朝廷拔擢殊才,王命所旌,禮當表異。況又自分行列,非以相壓,亦如仆射上事之儀.凡帶絕班之官並赴,而別班贊引,不與本省官同在迎班,顯合本朝之典章,亦非今日之臆斷。若詔兩制、台省諸司諸衛官畢集,則各從其類,

  宋朝事實·107·

  自作一行,其書議亦如其坐次。”上以群議所執不同,故參用所宜而降是詔.治平三年,翰林學士承旨張方平奏:“切見嘉祐五年諫院陳升之言三班供奉官以下八千八百人,乞裁冗濫,立條制,於時定議事頗酌中。升之始言八千八百餘員,及此又已五年,數當增倍。其濫如此而不雲救,何以立憲度、建治功乞下兩府檢討前所奏議,早爲裁定頒行,亦振舉頹弊之一端。”詔以付樞密院,而計三班使臣六千五百三十四人而已,遂無所更議.元祐三年,詔文臣系銜分左右,自朝議以上,進士爲左,余人爲右。明年,詔朝議以下並分左右。紹聖罷之,惟朝議以上如故。崇寧又詔朝議、中散、正議、光祿分左右兩資,應轉者先右而後左。蓋元祐之分左右,所以別流品;崇寧之分左右,特以序官爵耳。

  龍圖閣.學士一員,龍圖閣直學士七員,龍圖閣待制三員,直龍圖閣五員.天章閣.學士,侍講,直天章閣.大觀二年二月十三日,詔曰:“朕惟哲宗皇帝英文睿武,神機獨運.道與時俱,沈潛無方。然事天治人,彰善癉惡,訓迪有位,攘卻四夷,則號令指揮若揭日月。蓋自親攬庶政,始大有爲,一話一言,罔不儀式刑於神考之典。故緝熙紹複,著在簡編,與熙甯、元豐之所行,相爲始終.比命有司廣加裒輯,成書來上,本末粲然,誠可傳無窮、施罔極矣。若昔祖宗述作,皆有寶藏之所,參列廣內,揭爲嘉名,擇儒臣以資訪納.今將祗率成憲,匹休前烈,則夫名出於信,不可無所考也。在《詩》有之‘君子有徽猷’,是爲論德之美,而觀道之成,於是乎在。其哲宗皇帝禦集建閣,以‘徽猷’爲名,仍置學士、直學士、待制。”政和六年增置直閣.

  宋朝事實·108·

  紹興十年五月七日,詔:“門下:恭惟徽宗皇帝躬天縱之睿資,輔以日就之聖學,因時制治,修禮樂,恢學校,發揮典墳,緝熙治具。宸章奎翰,發爲號令,著在簡編者,煥乎若三辰之文,麗天垂光,賁飾群物,所以貽謀立教、作則萬世者,殆與詩書相表裏.特加裒輯,崇建層閣,以嚴寶藏,用傳示於永久。其閣恭以‘敷文’爲名,祗遹舊章。宜置學士、直學士、待制、直閣,以次列職,備西清之咨訪,爲儒學之畢寵。其著於令。”

  直秘閣校理。自建隆初,三館有書萬二千餘卷。乾德元年後,平諸國,盡收其圖書以實三館.先是,朱梁都汴。正明中,始以右長慶門東北廬舍十數間列爲三館,湫隘卑濕,才蔽風雨,周廬徼道出於其側,衛士騶卒朝夕喧雜.歷代以來,未遑改作。

  每諸儒受詔有所論撰,即移於他所,始能成之。太平興國初,太宗因幸三館,顧左右曰:“若此之陋,豈可以蓄天下圖籍,延四方之士耶”詔經度左升龍門東北舊車輅院,別建三館,命中使督其役,制度皆上所規畫。二年三月,書院成,盡徙舊館之書以實之,凡八萬餘卷。端拱元年,詔分三館之書萬餘卷,別爲書庫,目曰秘閣,以吏部侍郎李至兼秘書監,右司諫、直史館宋泌兼直秘閣,右贊善大夫、史館檢討杜鎬爲校理,而直秘閣、秘閣校理之官始於此。

  秘書省。監、少監、丞各一人,監掌古今經籍圖書、國史實錄、天文歷數之事。少監爲之貳,而丞參領之。其屬有五:著作郎一人,著作佐郎二人,掌修纂日曆;秘書郎二人,掌集賢院、史館、昭文館、秘閣圖籍,以甲、乙、丙、丁爲部,各分其類;校書郎四人,正字二人,掌校讎典籍,刊正訛謬,各以其職隸於長貳.惟日曆非編修官不預.歲于仲夏曝書,則給酒食費,尚書、學士、侍郎、待制、兩省諫官、禦史並赴。遇

  宋朝事實·109·

  庚伏,則前期遣中使諭旨,聽以早歸.大典禮,則長貳預集議.所以待遇儒臣,非他司比。宴設錫予,率循故事。宋初,置三館長慶門北,謂之西館.太平興國初,于升龍門東北,創立三館書院。三年,賜名崇文院,遷西館書貯焉。東廊爲集賢書庫,西廊分四部,爲史館書庫。大中祥符八年,創外院於右掖門外。

  天禧初,令以三館爲額,置檢討、斜等員.檢討以京朝官充,斜自京朝、幕職至選人皆得備選.以內侍二人爲勾當官,通掌三館圖籍事,孔目官、表奏官、掌舍各一人。又有監書庫內侍一人,兼監秘閣圖籍孔目官一人。

  秘閣.系端拱二年就崇文院中堂建閣,以三館書籍真本並內出古畫墨迹等藏之。淳化元年,詔次三館置直閣、校理,以諸司三品、兩省五品以上官一人判閣事。直閣、校理通掌閣事,掌繕寫秘閣所藏。供禦人、裝裁匠十二人。元豐五年,職事官貼職悉罷,以崇文院爲秘書省官屬,始立爲定員,分案四,置吏八。

  元祐初,複置直集賢院、校理。自校理而上,職有六等,內外官並許帶,恩數仍舊.又立試中人館職法,選人除正字,京官除校書郎。三年二月,詔禦試唱名日,秘書丞至正字升殿侍立。九月,復試賢良于閣下。五年,置集賢院學士並校對黃本書籍官員.十二月,詔禮部,本省長貳定校讎之課,月終具奏。又罷本省官任滿除館職法。元符二年,詔職事官罷帶館職,悉複元豐官制。崇寧五年,詔館閣並除進士出身人。政和五年四月,詔秘書省殿以“右文”爲名,改集賢殿修撰爲右文殿修撰。是月,駕詣景靈宮朝獻,還幸秘書省,詔曰:“延見多士,曆覽藏書之府,祖宗遺文在焉,屋室淺狹,甚非稱太平右文之盛,宜重行修展。”八月,詔秘書省移于新左藏庫,以其地爲堂。七年,詔類集所訪遺書,名曰《秘書總目》。宣和二年,

  宋朝事實·110·

  立定秘書省員額:監、少監、丞依元豐舊制,著作郎以四員爲額,校書郎二員,正字四員.渡江後,製作未遑。紹興元年,始詔置秘書省,權以秘監或少監一員,丞、著作郎佐各一員,校書、正字各二員爲額.續又參酌舊制,校書郎、正字召試學士院而後命之。自是采求缺文,補綴漏逸,四庫書略備。即秘書省複建史館,以修《神宗·哲宗實錄》,選本省官兼檢討、斜,以侍從官充修撰。五年,效唐人十八學士之制,少、監、丞外,置著作郎佐、秘書郎各二人,校書郎、正字通十二人。又移史館於省之側,別爲一所,以增重其事。九年,詔著作局惟修日曆,遇修國史[ 此處文字有脫漏] 修實錄則開實錄院,以正名實。十三年,詔複每歲曝書會。是冬,新省成,少監遊操援政和故事,乞置提舉官,遂以授禮部侍郎秦熺,令掌求遺書,仍鑄印以賜.置編定書籍官二人,以校書郎、正字充。

  孝宗即位,詔館職儲養人才,不可定員.乾道九年,正字至六員.淳熙二年,少、監並置,皆前所未有。除少、監、丞外,以七員爲額.尋複詔不立額.紹熙二年,館職缺人,上令召試二員,謹加審擇,取學問議論平正之人。自是少、監、丞外,多止除二員.是時,陳傅良上言:“請以右文、秘閣修撰並舊館閣斜三等爲史官。自斜供職,稍遷秘閣修撰,又遷右文,在院三五年,如有勞績,就遷次對,庶幾有專官之效,無冷局之嫌。”時論韙之,然不果行。中興分案四:曰經籍,曰祝版,曰知雜,曰太史。吏額:都、副孔目官二人,四庫收官二人,表奏官、收庫官各一人,守當官二人,正名楷書五人,守闕一人,正貼司及守闕各六人,監門官一人以武臣充,專知官一人。

  日曆所。隸秘書省,以著作郎、著作佐郎掌之。以宰執時政記、左右史起居注所書會集修撰,爲一代之典。舊于門下省

  宋朝事實·111·

  置編修院,專掌國史實錄,修纂日曆。元豐三年詔:“宣徽院等供報修注事,自今更不供起居院,直供編修院日曆所。”四年十一月,廢編修院歸史館.官制行,屬秘書省國史案。六年,詔秘書省長貳毋得預著作修纂日曆事,進書即系銜,以防漏泄,如舊編修院法焉。八年,詔吏部郎中曾鞏、禮部郎中林希兼著作。職事官兼職自此始。元祐五年,移國史案置局,專掌國史、實錄,編修日曆,以國史院爲名,隸門下省,更不隸秘書省。

  紹聖二年,詔日曆還秘書省。宣和二年,詔罷在京修書諸局,惟秘書省日曆所系元豐國史案,除著作官專管修纂日曆之事無定員外,其餘案編修日曆書庫官吏,並依元豐法。紹興元年,初修皇帝日曆,詔依修日曆所爲名,本省長貳通行修纂。三年,詔宰臣提舉,侍從官修撰。十一月,詔以修國史日曆所爲名。

  四年,詔以史館爲名。十年,詔依舊制並歸秘書省國史案,以著作佐郎修纂,舊史館官罷歸元官。尋複詔以國史日曆所爲名,續並修《神宗·哲宗寶訓》。隆興元年,詔編類聖政所並歸日曆所,依舊宰臣提領,仍令日曆所吏充行遣。

  會要所。以省官通任其事。紹興元年,詔秘書省官讎校《國朝會要》,逐官添給茶湯錢.乾道四年,詔尚書右仆射陳俊卿兼提舉編修《國朝會要》,每遇提舉官開院過局,就本省道山堂聚呈文字,提舉諸司官、承受官、主管諸司官,並令國史日曆所官兼。五年,令本省再加刪定,以續修《國朝會要》爲名。九年,秘書少監陳騤言:“編類建炎以後會要成書,以《中興會要》爲名。”並從之。其後接續修纂,並隸秘書省。

  初,紹興三年,詔置國史院,重修《神宗·哲宗實錄》,以從官充修撰,續以左仆射呂頤浩提舉國史,右仆射朱勝非監修國史。四年,置直史館及檢討、斜各一員.五年,置修撰官二員,斜無定員.是時,國史、實錄皆寓史館,未有置此廢彼

  宋朝事實·112·

  之分。九年,修《徽宗實錄》,詔以實錄院爲名,仍以宰臣提舉,以從官充修撰、同修撰,餘官充檢討,無定員.明年,以未修正史,詔罷史館官吏並歸實錄院。二十八年,實錄書成,詔修《三朝正史》,複置國史院,以宰臣兼修,侍從官兼同修,余官充編修。明年,詔國史院以宰臣提舉,置修國史、同修國史共二員,編修官二員,又置都大提舉諸司官、承受官、諸司官各一員,以內侍省官充。隆興元年,以編類聖政所並歸國史院,命起居郎胡銓同修國史。二年,參政錢端禮權監修國史,乾道元年,參政虞允文權提舉國史,皆前所未有。二年,詔置實錄院,修《欽宗實錄》,其修撰、檢討官以史院官兼領.四年,實錄告成,詔修《欽宗正史》。以右仆射蔣芾提舉《四朝國史》,詔增置編修官二員,續又增置三員.淳熙三年,特命李燾以秘書監權同修國史、權實錄院同修撰。四年,罷實錄院,專置史院。十五年,《四朝國史》成書,詔置史院,複開實錄院修《高宗實錄》。慶元元年,開實錄院修纂《孝宗實錄》。

  六年,詔實錄院同修撰以四員、檢討官以六員爲額.嘉泰元年,開實錄院修纂《光宗實錄》。二年,複開國史院,自是國史與實錄院並置矣。實錄院吏兼行國史院事,點檢文字一人,書庫官八人,楷書四人。

  太史局。掌測驗天文,考定曆法之事。日具所占以聞。歲頒曆於天下,則豫造進呈。祭祀、冠昏及大典禮,則選所用日。

  其官有令,有正,有春官、夏官、中官、秋官。秋官正有丞,有直長,有靈台郎。郎有保章正。其判局及同判,則選五官正以上業優考深者充。保章正五年、直長至令十年一遷,惟靈台郎試中乃遷,而挈壺正無遷法。其別局有天文院、測驗渾儀刻漏所,掌渾儀台晝夜刻驗辰象。鐘鼓院,掌文德殿鐘鼓樓刻漏進牌之事。

  宋朝事實·113·

  印曆所。掌雕印曆書。南渡後,並同隸秘書省,長、貳、丞、郎輪季點檢.算學.元豐七年,詔四選命官通算學者,許以吏部就試,其合格者,上等除博士,中次爲學諭.元祐元年初,議者謂:“本監雖准朝旨造算學,元未興工,其試選學官亦未有應格。

  竊慮徒有煩費,乞罷修建。”崇寧三年,遂將元豐算學條制修成敕令。五年,罷算學,令附國子監.十一月,從薛昂請,複置算學.大觀三年,太常寺考究,以黃帝爲先師,自常先、力牧至周王樸以上從祀,凡七十人。四年,以算學生並入太史局。

  後入秘書省。宣和二年,並罷官吏。

  雍熙元年,改匭院爲登聞檢院,東延恩匭爲崇仁檢,南招諫匭爲思諫檢,西申冤匭爲申明檢,北通玄匭爲招賢檢.太宗時,始置磨勘差遣院,後改爲審官院。真宗時,京朝官四年乃得遷.天聖中,方有三年之制,而在外任者不得遷,須至京引對,乃得改秩。明道中,始許外任滿歲亦遷.時恭謝天地覃恩,不隔磨勘,有並遷者,於是朝士始多。皇祐明堂覃恩,隔磨勘,人情苦其不均。英宗、神宗即位,因有恭謝之例。

  景祐二年十月辛亥,詔曰:“國家分命群官,外厘庶務,每代還於京輦,或寓止於客坊,雜處囂卑,頗罹瀆嫚。稽信書于往載,有朝邸之舊規,爰飭攸居,用昭予眷,宜於京師置朝集院。”

  神宗置大理寺。以上府、左右院暨司錄獄無以離合訊辯,三司混金穀,視獄不專,詔曰:“稽參故事,宜屬理官。”初置大理寺,命李清臣爲記,清臣以謂王者立政以詔天下,必辭尚體要,則書爲近,乃仿古立言所以導事者,詞灝噩奇甚。其載上訓之略曰:“五教未訓,五法亟下,是曰暴民,治用弗格。

  以成上德。”意先教後刑之敘。上曰:“卿言逼近經誥.”

  宋朝事實·114·

  內侍省。大中祥符二年,內臣冠以省號,初補曰小黃門,遷內侍黃門,遷內侍高班,遷內侍高品,遷內侍殿頭,其極爲都都知。國朝諸司使止于宣政,真宗以內侍李神福有功,特置宣慶使以寵之。又以劉承圭,特置景福殿使名以寵之,班在各省使之上。又以秦翰久在邊隅,宣力勤藎,特置入內都都知以寵異之。

  唐自開元、天寶以後,藩鎮屯重兵,皆自贍租賦所入,名曰送使留州,其上供者鮮矣。五代疆境偪蹙,藩鎮益強,率令部曲主場院厚斂。其屬三司者,補大吏以臨之,輸額之外,頗以入己。太祖曆試艱難,周知其弊,及受命,務恢遠略,革弊以漸.國初猶循前制,牧守來朝皆有貢奉,以助軍實。乾德三年,詔諸州度支經費外,凡金帛悉送闕下,無得占留。時藩鎮有缺,稍命文臣權知所在場務,或以京朝官廷臣監臨.凡一路之財,置轉運使掌之;一州之財,置通判掌之。爲節度、防禦、團練留後觀察、刺史者,皆不預簽書金穀之事。於是外權削而利歸公上矣。其轉運使職位,國初但曰勾當某路水陸計度轉運事官,高者則曰某路計度轉運使。太平興國初,皆曰使,兩省五品以上則爲都轉運使,又置副使判官,又置同勾當轉運事。

  俄罷諸副使,止置使二員.明年複置副使。真宗每用兵,或令都部署兼都轉運使,或提點轉運事。及車駕巡狩,置隨軍轉運使,事畢即停。真宗嘗曰:“天下物宜,民間利病,惟轉運使得以周知,當召見訪問外事。”上又嘗戒諸路轉運使曰:“汝等所至,點檢公事固是常職。若州郡相承弊事,但且改正,切勿亟行刑罰,致其滋蔓,害及無辜也。”

  景德元年,詔權三司使丁謂等取戶稅條敕及臣民所陳農田利害,刪定成農田敕五卷上之。二年,謂等又取唐開元中宇文融請置勸農判官,檢校戶口田土僞濫等事,且言別置官,慮益

  宋朝事實·115·

  繁擾,而諸州長吏職當勸農,乃請少卿、監、刺史、閤門使以上知州者,並兼管內勸農使;餘及同判,並兼勸農事;諸路轉運使副,並兼本路勸農使。詔可。勸農事入銜自此始。景德四年正月,詔諸路提點刑獄官爲勸農使,使臣爲副使,凡農田事悉領焉,置局案鑄印以給之。

  先是,軍巡及馬步院判官皆用郡府吏。建隆元年,始詔兩京軍巡、諸州馬步院判官合吏部流內銓擇選人,無遺省聽減兩選補之,始用文吏也。

  乾德三年,詔諸州長吏或有煩藉人代判者,即於賓佐中擇公幹者充,不得更任親從人。先是,承五代以來,領節旄爲郡守者多武人,皆不知書,所至必自置吏,謂之代判,正事一以委之,用權不法。太祖知其弊,罷之。

  五代任官,凡曹掾、簿、尉有齷齪無能以至昏老不任驅策者,始注爲縣令,故天下之邑率皆不治。甚者誅求刻剝,穢迹萬狀,故天下優諢之言,多以長官爲笑。而祖宗深嫉貪吏,太祖嘗謂左右曰:“晉漢之世,侯、伯恣橫,非法掊斂,百姓田蠶所獲,未輸公稅,已入權豪之手,以至縣令將至有年,誅求百端,下無所訴.國朝以來,未革其弊。朕每念耕稼之勤,苟非兵食所資,固當盡複其租稅爾。”建隆初,始以朝官爲知縣,其後參用京官,或試銜幕職、三班爲之。自是懲五代弊政,尤重親民之官,民政稍稍修舉.凡縣事,主簿爲之佐,尉掌盜賊殺傷之事。而自五代以來,藩侯補署親隨爲諸藩鎮副鎮都虞候,同掌驚邏盜竊之事,與縣令抗禮.凡公事專達於州縣,多缺簿、尉。建隆三年,複置縣尉主簿,掌鄉村盜賊,其鎮將所主,郭內而已。自是稍統於縣.太平興國二年,始禁藩侯不得差親隨,其鎮將皆以本州將校爲之,縣尉專治賊盜,而民始無擾矣-寶五年,縣令猶兼岳廟令,尉兼廟丞。太平興國中,以令錄州官

  宋朝事實·116·

  老耄不治者爲廟令,判司簿尉老耄者爲廟主簿。

  文武換官格。中大夫,防禦使。中大夫,團練使。中散大夫,刺史。朝議大夫,刺史。奉直大夫,武功大夫、窯刺史。

  朝請大夫,武德大夫、窯刺史。朝散大夫,武德大夫、窯刺史。

  朝奉大夫,武節大夫、窯刺史。朝請郎,武略大夫。朝散郎,武義大夫。朝奉郎,武義大夫。承議郎,武翼大夫。奉議郎,武節郎。通直郎,武義郎。宣教郎,敦武郎。宣義郎,從義郎。

  承事郎,秉義郎。承奉郎,忠訓郎。承務郎,忠翊郎。載文臣換右職之制,秘書監換防禦使,太卿監換團練使,秘書少監、太常光祿少卿換刺史,少卿監換皇城使、窯刺史,自帶職郎中至員外郎換諸司正使並帶窯刺史,自帶職博士、左右正言、監察禦史至太子左右贊善大夫、中舍、洗馬換諸司副使,自秘書郎、著作佐郎至判司簿尉換內殿承旨至三班奉職。以所載與《通考》互證,文武之階悉合。此書于文階不載中奉大夫,武階

  不載武顯大夫、武經大夫、武功郎、武德郎、武顯郎、武略郎、

  武經郎、武翼郎、修武郎,又武略大夫、武義大夫、武翼大夫不著帶窯刺史,當並由傳寫遺缺。

  ○勳臣

  太祖義社兄弟:保靜軍節度使楊光義,天平軍節度使、同平章事兼侍中石守信,昭義軍節度使兼侍中李繼勳,忠武軍節度使、同平章事、中書令、秦王王審琦,忠遠軍節度使、觀察留後劉慶義,左驍衛上將軍劉守忠,右驍衛上將軍劉廷讓,彰德軍節度使韓重斌,解州刺史王政忠。$

  宋朝事實·117·

  ○配享

  太祖室:趙普、曹彬。太宗室:薛居正、石熙載、潘美。

  真宗室:李沆、王旦、李繼隆。仁宗室:王曾、呂夷簡、曹瑋.

  宋朝事實·118·

  ●卷十

  ○宰執拜罷

  楚昭輔,太平興國元年十一月,自右驍衛大將軍、判三司副使除檢校太保、左驍衛大將軍,充樞密使。

  柴禹錫,太平興國七年四月,自如京使除宣徽北院使、副使。雍熙二年,罷爲左驍衛將軍。

  真宗嘗幸澶淵,宋湜爲樞密副使,扈從遇疾,真宗許其先歸,賜以衾褥,且曰:“此朕所常禦者,雖故敝,亦足以禦道途之寒也。”又遣中使護送之。次澶州,卒。真宗再幸河朔,追悼之,加贈刑部尚書,諡忠定。湜秀穎有器識,又善引重後進雲。

  咸平二年己亥六月戊午,樞密使兼侍中曹彬卒。彬自至道三年八月複爲樞密使,是年六月卒,居樞府三年。彬性仁恕清謹,遜言恭色,在朝廷未嘗抗辭忤旨,亦未嘗言人過失。博覽強記,善談論,被服雅同儒者。伐二國,秋毫無所取。位兼將相,不以等威自異。彬歸休,閉閣門,無雜賓,保功名,守法度,近代良將,稱爲第一。

  七月己醜,王顯樞密使。顯自太平興國八年六月拜樞密使,淳化二年罷,是年複召拜樞密使。

  咸平三年庚子二月癸亥,王顯罷樞密使。顯再入樞府,逾

  宋朝事實·119·

  半年,從真宗伐契丹,車駕還京,乃以使相罷之。四年五月,顯以定州駐泊都部署兼河北諸州水陸計度都轉運使。

  同日,周瑩、王繼英並知樞密院事,王旦同知樞密院事。

  瑩、瀛州人。繼英,開封祥符人。旦,字子明,大名人。瑩少給事于晉邸,太宗即位,擢簽書樞密院事、宣徽院諸房公事,諸房自後不復置雲。繼英事真宗于藩邸,至是並知樞密院事。

  旦少好學,父祐器之,嘗手植三槐於庭曰:“吾之後必有爲三公者。”真宗即位,旦爲翰林學士,嘗奏事下殿,真宗目送之,曰:“與朕致治天下,必此人也。”是年,遂有此除。錢若水名能知人,嘗見旦,曰:“真宰相器也。”若水爲樞密副使,罷,召對苑中,問誰可大用者,若水言:“旦可大用。”真宗曰:“吾固已知之矣。”

  韓崇訓、馬知節並簽書樞密院事。崇訓自樞密都承旨、四方館使遷檢校太傅,除。知節自樞密都承旨、東上閤門使遷檢校太保,除。崇訓長厚謙畏,未嘗忤物;知節折節讀書,至是並拜簽書樞密院事。當是時,契丹已盟,中國無爲,大臣方言符瑞,知節每不然之,言天下安,不可存去兵忘戰之意。景德四年丁未八月庚子,韓崇訓罷簽書樞密院事,爲齊州防禦使。

  崇訓自景德三年二月召除簽書樞密院事,是年八月罷,在樞府逾年。崇訓以目疾,累表求罷,從之。

  王欽若,大中祥符五年九月,自吏部尚書、知樞密院、監修國史除檢校太傅、中書門下平章事、監修國史,充使。十一月,除檢校太尉。七年六月罷,權判都省。

  陳堯叟,大中祥符五年九月,自戶部尚書、檢校太傅、知樞密院、修國史除本官、同中書門下平章事、監修國史,充使。

  七年六月,罷.寇准,大中祥符七年六月,自兵部尚書除檢校太尉、同中

  宋朝事實·120·

  書門下平章事,充使。八年四月,罷爲武勝軍節度使、同平章事。

  大中祥符八年乙卯四月壬戌,王欽若、陳堯叟並樞相。欽若與堯叟自祥符五年九月並同平章事,充樞密使,後與堯叟同罷,至是複與堯叟並命。

  大中祥符八年四月壬戌,寇准罷樞密使。准自大中祥符七年六月除中書門下平章事、充樞密使,至是年四月罷,再任樞密逾年。先是,准惡三司使林特奸邪,數與爭忿。上謂王旦等曰:“准年高,屢更事,朕意其必能改前非。今觀所爲,似更甚於疇昔。”旦等曰:“准好人懷惠,又欲人畏威,皆大臣所當避,而准乃以爲己任,此其所短也。非至仁之主,孰能全之”

  准之未爲樞密也,旦嘗得疾,未愈,上命肩輿入禁中,見於偏殿,問曰:“卿今疾亟,萬一有不諱,使朕以天下付之誰乎”

  旦曰:“知曰莫若君,惟明主擇之。”再三問,不對,上曰:“張詠何如”又問:“馬亮何如”不對。上曰:“試以意言之。”旦強起舉笏曰:“以臣之愚見,莫若寇准。”上憮然有間曰:“准性剛褊,更思其次。”旦曰:“他人,臣所不知也。”

  遂辭退。及准爲樞密使,中書行事,關送樞密院,礙詔格,准即以聞。上謂旦曰:“中書行事如此,施之四方,奚所則”旦再拜謝曰:“此實臣等過也。”中書吏既坐罰,樞密院吏皇皇告准曰:“中書、樞密院日有相干,舊例,止令諸房改易,不期奏白而使宰相待罪。”既而樞密院有事送中書,礙詔格,吏得之,欣然以呈。旦卻送與樞密院白准,准大慚.翌日,謂旦曰:“王同年大度如此耶!”旦不答。旦每對上,必稱准之才,而准數短之。一日,上謂旦曰:“卿雖談其美,彼專道卿惡。”

  旦曰:“理固然,臣在相位久,政事缺失必多,准對陛下無所隱,益見其忠直,此臣所以重准也。”上由是愈賢之。及准自

  宋朝事實·121·

  知當罷,使人私於旦,求爲使相,旦大驚曰:“使相安可求也,且吾不受私請。”准憾之。既而上問旦:“准罷當何官可爲”

  旦曰:“准年未三十,蒙先帝擢置二府,且有才望。若使相,令處方面,其丰采亦足爲朝廷光也。”及制出,准入見,流涕曰:“非陛下知臣,何以至是!”上具道旦所以薦准者,准始愧歎,出,語人曰:“王同年器識,非准所可測也。”

  七月戊午,王嗣宗罷樞密副使。嗣宗自大中祥符七年七月除樞密副使,至是年七月罷,在樞符逾年。嗣宗表求外郡,故有是命。後上章求退,而猶欲領郡。寇准爲相,惡之,即以爲左屯衛上將軍,致仕,卒年七十八歲,贈侍中,諡景莊.大中祥符九年正月丙辰,張旻樞密副使。旻,開封人,事真宗于潛邸,及即位,以殿前都虞候從祀東封。是時盛興宮室,人皆爭奉符瑞,丁謂、王欽若主其事,無敢議者,旻毅然謂土木之役不足以承天意。是年正月,遂有此除。

  八月甲申,陳堯叟罷樞相。堯叟自大中祥符八年四月複爲同平章事、充樞密使,至是年罷,再執政逾年。久疾求領外任,上遣閤門使楊崇勳至第撫慰,且詢其意,堯叟辭意懇確,乃從之。命其子齎告牒,就第賜之,尋命判河陽,月給實俸,歲賜公使錢百萬.堯叟力疾求入辭,肩輿至便殿。詔勿拜,賜坐,又作詩餞其行。卒,贈侍中,諡文忠。堯叟偉姿貌強力,奏對明辯,多任智數,久典機密,軍馬之籍悉能記之。父省華,終左諫議大夫。母馮氏,性嚴毅。弟堯佐,景祐四年拜同中書門下平章事;堯咨,舉進士第一,後以儒臣易武守,仕至武信軍節度使。

  同日,任中正樞密副使。中正字慶之,曹州濟陰人。

  同日,馬知節知樞密院事。曹利用、任中正、周起並同知樞密院事。起字萬卿,淄州人。

  宋朝事實·122·

  四月癸卯,馬知節罷知樞密院事。知節自天禧元年九月除知樞密院,是年四月罷,再入樞府凡七月。恩顧極厚,素病足,特許內朝別爲一班,省其舞蹈。未幾疾甚,賜告,上親臨其第,謂之曰:“久不相見,思卿而來。”病既久,乃罷爲節度,留京師,卒,贈侍中,諡正惠。知節慷慨,以武力智謀自喜,又能好書,賓友儒者,所與善必一時豪傑。遇事謇謇,未嘗有所顧憚,天下至今稱其直雲。

  六月乙未,曹利用知樞密院事。十二月辛卯,曹利用、丁謂並樞密使。時輔臣以郊恩俱進官。故事,嘗爲宰相而除樞密使,始得遷仆射,乃以謂爲檢校太尉,兼本官,充使。樞密使舊兼禦史大夫,自利用始去之。再入政府一年,至四月,拜相。

  同日,任中正、周起並樞密院副使。

  天禧四年庚申正月乙丑,曹瑋簽書樞密院事。瑋字寶臣,樞密使彬之子。李繼遷擾邊,諸將數出無功,太宗問誰可任者,是時彬在樞府,對以瑋可任,召知渭州,時年十九。又知秦州,秦州人立碑紀功。有詔褒之,至是遂有此命。

  錢惟演樞密副使。

  九月,丙辰,周起罷樞密副使,曹瑋罷簽書樞密院事。起自天禧元年九月除同知樞密院事,三年十二月,遷樞密副使,是年九月罷,在樞府三年。丁謂用事,逐寇准,而以周起爲黨,罷知青州,又降太常少卿,知光州。謂得罪,複禮部侍郎、留守南京,卒,贈禮部尚書,諡安惠。瑋自天禧四年正月除簽書樞密院事,是年九月罷,在樞府一年。寇准謫道州,丁謂惡瑋不附己,指爲准黨,出之。未幾,複降爲左衛大將軍、容州觀察使,知萊州。瑋自知宿將爲謂所忌,恐益爲謂中,即日上道,從弱卒十餘人,不以弓 長矢箙自隨.謂敗,乃複節度使,卒,贈侍中,諡武穆。治平中,配享仁宗廟庭。瑋好讀書,通《左

  宋朝事實·123·

  氏春秋》。爲將幾四十年,未嘗敗衄,威震西鄙,罝勒斯賚每聞其名,以手加額而東向之。鎮天雄,契丹使過,必戒其下,無敢疾驅者。在渭州,始置弓箭手,其所措置後皆爲法雲。子琮之孫詩,尚魯、邠國大長公主。琮累官至馬軍副都指揮使。

  張士遜,天禧五年正月,自樞密直學士、右諫議大夫除本官副使。

  任中正,自大中祥符九年九月,除樞密副使。天禧元年九月,除同知樞密院事。三年十二月,除樞密副使。四年八月,除參知政事,是年六月罷.爲執政凡六年,事真宗五年,事仁宗才數月。中正之貶,坐營救丁謂故也。後複禮部尚書,卒。

  贈左仆射,諡康懿。弟中師,仁宗時爲樞密副使。

  張知白,乾興元年十一月,自翰林學士、尚書右丞除本官副使。天聖三年十二月,拜相。

  李棁,靖康元年正月,自正奉大夫、戶部尚書除本官同知。

  三月,遷尚書右丞。

  唐恪,靖康元年正月,自正議大夫、吏部尚書除本官同知。

  三月,遷中書侍郎。

  種師道,靖康元年正月,自靖難軍節度使、檢校少保、河東北路制置使除同知,兼京畿河東路宣撫。二月,罷,守本官、中太一宮使。

  李綱,靖康元年正月,自尚書右丞兼同知,兼親征行營使。

  二月,罷.三月,複故,兼都提舉城壁守禦使。四月,遷知院。

  許翰,靖康元年三月,自朝散郎、禦史中丞除大中大夫、同知。八月,罷.孟忠厚,紹興十二年某月,自少保、鎮潼軍節度使判紹興府,除充使。某月,罷爲福建路安撫使。

  石熙載,太平興國四年正月,自樞密直學士、兵部員外郎、

  宋朝事實·124·

  本官簽書院事。四月,遷副使。

  王沔,太平興國八年十一月,自樞密直學士除右諫議大夫,簽書院事。雍熙元年十二月,除左諫議大夫。三年八月,遷副使。

  張齊賢,太平興國八年十一月,樞密直學士除右諫議大夫,簽書院事。雍熙元年十二月,除左諫議大夫。三年七月,罷爲給事中。

  王守正,端拱元年九月,自內客省使除宣徽北院,簽書院事。

  張遜,端拱二年七月,自鹽鐵使除宣徽北院使,簽書院事。

  淳化二年九月,遷知院。

  向敏中,咸平三年正月,以參知政事權發遣。

  馮拯,景德元年八月,自給事中、同知院改工部侍郎。簽書。二年四月,遷參知政事。

  陳堯叟,景德元年八月,自給事中、同知院改工部侍郎。

  二年十一月,除刑部侍郎。三年二月,遷知院。

  韓崇訓,景德三年二月,自樞密都承旨除檢校太傅,簽書。

  四年八月,罷爲齊州防禦使。

  馬知節,景德三年二月,自樞密都承旨除檢校太保,簽書。

  大中祥符元年十一月,除檢校太傅。四年四月,除宣徽北院使。

  五年九月,遷副使。

  向敏中,大中祥符七年,以宰相權發遣。

  曹瑋,天禧四年正月,自華州觀察使、鎮國軍節度觀察留後除宣徽北院使,簽書。九月,罷爲宣徽南院使、環慶路馬步軍都部署。

  王德用,明道二年四月,自侍衛步軍副指揮使、福州觀察使除檢校太保,同簽書。十一月,遷副使。

  宋朝事實·125·

  郭逵,治平三年四月,自容州觀察使、檢校太保除同簽書。

  九月,安撫陝西。四年正月,加靖難軍節度使。四月,還自陝西。九月,罷爲宣徽南院使,判鄆州。

  曾孝寬,熙寧八年十二月,自龍圖閣學士、起居舍人、樞密都承旨除樞密直學士,同簽書。元豐元年,丁父憂.趙瞻,元祐三年四月,自中散大夫、戶部侍郎除樞密院直學士、本官簽書。四年六月,遷同知院。

  王岩叟,元祐六年二月,自龍圖閣待制、權開封府除樞密學士,簽書。七年五月,罷爲端明殿學士,知鄭州。

  劉奉世,元祐七年五月,自朝請郎、寶文閣待制除樞密直學士,本官簽書。紹聖元年五月,罷爲端明殿學士,知成德軍。

  童貫,政和六年二月,自少保、護國軍節度使、陝西河東路宣撫使簽書。五月,除檢校少傅、威武節度使,權領院事。

  十二月,除檢校少師、甯江軍節度使,領院事。重和元年八月,除太保、河中節度使。宣和元年八月,除太保、山南東道節度使。二年十二月,加劍南西川節度使。三年八月,除太師,封楚國公。四年七月,乙太師改豫國公,致仕。

  鄭居中,宣和二年十二月,自少傅、威武軍節度使、中太一宮使權領院事。三年五月,落權字。六年六月,除太保、威勝軍節度使、燕國公,致仕。

  童貫,宣和四年五月,落致仕,前太師進封徐國公,領院事、陝西河北路宣撫使。七年,封廣陽郡王。靖康元年二月,責授左衛上將軍,致仕。

  蔡攸,宣和六年六月,自少師、安遠軍節度使、寶籙宮使、侍讀、河東北路宣撫使除前少師,領院事。七年,除太保、燕國公。靖康元年,責大中大夫,提舉毫州明道宮.耿南仲,宣和七年二月,自徽猷閣學士、朝散郎、太子詹

  宋朝事實·126·

  事除資政殿學士、簽書。靖康元年,遷尚書左丞。

  路允迪,靖康元年正月,自朝散郎、兵部尚書除資政殿學士、簽書。二月,使河東.建炎元年,罷爲資政殿學士,提舉南京鴻慶宮.宇文虛中,靖康元年二月,自資政殿學士、中大夫除本官簽書,其月改資政殿學士。四月罷落職。

  李回,靖康元年八月,自朝議大夫、禦史中丞除延康殿學士、簽書。十一月,罷,提舉萬壽觀.曹輔,靖康元年十一月,自承議郎、禦史中丞除延康殿學士、簽書。建炎元年五月,卒。

  張叔夜,靖康元年閏十一月,自延康殿學士、南道都總管除簽書。建炎元年四月,扈從北狩。

  路允迪,建炎三年二月,自資政殿學士提舉洞霄宮,除本官簽書。四月,罷爲資政殿學士,提舉醴泉觀,兼侍讀.呂頤浩,建炎三年,自大中大夫、吏部尚書除資政殿學士、同簽書、江淮兩浙制置使。四月,拜相。

  王淵,建炎三年,自向德軍節度使、禦營都統制除本鎮簽書。四月,遇害。

  李邴,建炎三年三月,自翰林學士承旨、朝奉郎除端明殿學士、本官同簽書。四月,遷尚書右丞。

  鄭瑴,建炎三年二月,自朝散郎、禦史中丞除端明殿學士、同簽書。四月,落同字。七月,卒。

  滕康,建炎三年五月,自翰林學士承旨、朝散郎除端明殿學士、簽書。七月,除資政殿學士,同權三省、樞密院,從隆祐太后幸洪州。

  周望,建炎三年七月,自朝奉大夫、兵部尚書除端明殿學士、同簽書。九月,宣撫荊、湖、江、浙。十二月,遷同知。

  宋朝事實·127·

  張守,建炎三年七月,自翰林學士承旨、朝奉郎除端明殿學士、同簽書。四年四月,遷參知政事。

  趙鼎,建炎四年五月,自翰林學士承旨、朝奉大夫除端明殿學士、簽書。十一月,罷,提舉洞霄宮.富直柔,建炎四年十一月,自奉議郎、禦史中丞除端明殿學士、朝奉郎、簽書。紹興元年,遷同知。

  權邦彥,紹興二年五月,朝議大夫、兵部尚書除端明殿學士、簽書。八月,兼權參知政事。三年二月,卒。

  徐俯,紹興三年二月,自翰林學士承旨、中大夫除端明殿學士、簽書。四年五月,罷,提舉洞霄宮.韓肖胄,紹興三年七月,自中大夫、吏部侍郎除端明殿學士、同簽書,充大金軍前通問使。四年五月,罷,知溫州。

  胡松年,紹興四年七月,自朝奉大夫、吏部尚書除端明殿學士、簽書。遷罷年月缺。

  折彥質,紹興六年二月,自朝議大夫、兵部尚書除端明殿學士、簽書,兼權參知政事。十二月,罷,提舉洞霄宮.韓肖胄,紹興八年十二月,自端明殿學士、知常州除本職簽書,使大金。十年,使還,罷知紹興府。

  王倫,紹興八年十二月,自龍圖閣學士除端明殿學士、同簽書,其月罷,以本官職留守東京。

  樓照,紹興九年三月,自翰林學士承旨、朝奉郎、知制誥除端明殿學士、簽書。十年六月,丁母憂.何鑄,紹興十年六月,自禦史中丞、朝奉郎除端明殿學士、簽書,尋出使。十二年五月,使還。七月,兼權參知政事。八月,罷,提舉江州太平觀.程克俊,紹興十二年,自翰林學士承旨、朝奉郎除端明殿學士、簽書,兼權參知政事。十三年二月,罷兼權。七月,罷,

  宋朝事實·128·

  提舉江州太平觀.樓照,紹興十四年二月,自資政殿學士、知紹興府移知建康府,過闕,以本官簽書兼權參知政事。四月,罷,提舉江州太平觀.李文會,紹興十四年五月,自奉議郎、禦史中丞除端明殿學士、本官簽書兼權參知政事。十一月,罷,落職奉議郎,提舉江州太平觀.楊願,紹興十四年十一月,自通直郎、禦史中丞除端明殿學士、朝奉郎、簽書兼權參知政事。十五年,罷,提舉江州太平觀.李若穀,紹興十五年九月,自敷文閣直學士、朝議大夫、樞密都承旨除端明殿學士、簽書。十七年正月,遷參知政事。

  何若,紹興十七年正月,自奉議郎、禦史中丞除端明殿學士、朝奉郎、簽書。三月,罷,提舉江州太平興國宮.詹大方,紹興十八年八月,自朝奉郎、工部尚書除端明殿學士、本官簽書兼權參知政事。十一月,卒。

  餘堯弼,紹興十八年十一月,自朝散郎、禦史中丞除端明殿學士、本官簽書,兼權參知政事。二十年三月,遷參知政事。

  巫伋,紹興二十年三月,自朝奉郎、給事中除端明殿學士、本官簽書兼權參知政事。二十一年四月,使大金爲祈請使。是歲還,仍兼權參知政事。二十二年二月,罷,落職,提舉太平興國宮.章複,紹興二十二年四月,自朝散郎、諫議大夫除端明殿學士、本官簽書兼權參知政事。十月,罷,落職,提舉太平興國宮.宋樸,紹興二十二年十月,自奉議郎、禦史中丞除端明殿學士、朝奉郎、簽書兼權參知政事。二十三年十月,罷,落職,

  宋朝事實·129·

  提舉太平興國宮.史才,紹興二十三年十月,自朝奉郎、諫議大夫除端明殿學士、本官簽書兼權參知政事。二十四年六月,罷,落職,提舉太平興國宮.魏師遜,紹興二十四年,自奉議郎、禦史中丞除端明殿學士、朝奉郎、簽書、參知政事。十一月,罷,提舉太平興國宮.鄭仲熊,紹興二十四年十二月,自承議郎、諫議大夫除端明殿學士、朝奉郎、簽書。二十五年四月,兼權參知政事。五月,罷,落職,提舉太平興國宮.湯思退,紹興二十五年五月,自承議郎、禮部侍郎、直學士院除端明殿學士、朝奉郎、簽書兼權參知政事。八月,罷.蔡懋,宣和六年九月,自朝議大夫、開封尹除中大夫、同知。靖康元年,遷尚書左丞。

  葉夢得,字少蘊,蘇州吳縣人,官至尚書左丞。在鎮,以其子模將數千人守馬家渡,金人果使叛將酈瓊將輕兵來襲,見有備,乃去。時以屯兵衆,歲費米八十萬斛、錢八百萬緡,榷貨務所入不足以贍,且命夢得兼總四路漕運.時江淮多難,甚賴之,以勞進觀文殿學士。

  蔡仲熊,濟陽人,好學博聞,執經議論,往往與時宰不合,亦不改操求同,歷年方至尚書右丞。當時憾其不遇。

  王璠,以尚書右丞爲京兆尹。自李諒後,政條隳弛,奸豪浸不戢。璠頗修舉政治,有名,進左丞。

  王安中,字履道,號初寮道人。宣和中,爲翰林學士,遷尚書右丞。安中文學稱于時.靖康中,坐累謫象州,館于謝氏之扶疏堂。又建炎間,貶道州司戶,避寇寓臨賀,有《和李師中布水寺》詩及《稽古閣墨迹》。

  李綱,爲尚書右丞,上欲親征,命綱爲東京留守,以李棁

  宋朝事實·130·

  副之。時宇文粹中扈從東幸,綱建議守城,罷親征。辛未,上登宣德門,親勞問將士,命李綱、吳敏撰數十語,示金人犯順,欲危守社,決策固守,各令勉勵之意。俾閤下官宣讀一句,將士聲喏,須臾,六軍皆感泣,於是固守之議始決,乃以綱爲親軍行營使。二月,罷.後三日,士庶伏闕言綱不當罷,複除尚書右丞,都大提舉京城四壁守禦使。

  張愨,建炎元年六月,自中大夫、戶部尚書除本官同知。

  至十一月,遷尚書右丞。

  忻州地震,災異數見。時陳堯佐與王隨同在相位,諫官論政事錯繆由宰相不得人,堯佐亦先自援漢故事,數上章請行策免。下制曰:“適因災異,繼有奏陳,慮煩宰製之勤,宜錫都俞之命。從優禮”雲。

  曾布與韓忠彥同輔政,忠彥既罷相,而布亦力請去位,乃有是命。未幾,臣僚論列:“布與宦官閻守勤等相交結,使門人李士京通道京語.暨陛下發揮睿斷,斥逐守勤。是時,布在公堂,忽覺驚駭失色曰:‘昨日見李士京來,不言及,今日何遽如此’又聞金山登雲門外下鼻唐地嘗有讖記,遂諷金山寺僧獻其地,又以常住地不可買,遂面欺,乞令潤州估價買之。王防獻賄於其子紓,納妾以事之,布亦薦用。朱彥任府界提點日,朝廷便錢往京西,紓與布之婿吳則禮攬客人便錢,所得息錢甚多,彥以此速進.陛下深察其奸,終以必去而不疑,可謂有人主之英斷矣。及其既去,則譽以美詞,寵以要職,罪狀未著,天下惘然。”於是落職,提舉毫州明道宮,太平州居住。又責授賀州別駕,衡州安置。二年,又責授廉州司戶參軍。

  興化軍仙遊人陳瓘,因朝會見蔡京視日久而不瞬,嘗以語人曰:“京之精神如此,他日必貴,然矜其稟賦,敢亂太陽,吾恐此人得志,必擅私逞欲,無君自肆矣。”尋居諫省,遂攻

  宋朝事實·131·

  其惡。京聞瓘言,因所親以自解,且致情懇,而以甘言啖瓘,瓘使答之曰:“杜詩所謂‘射人先射馬,擒賊必擒王,’不得自己也。”於是攻之愈力,草四章,將上,會聞隔對不得見,乃悉繳而奏之。其奏曰:“紹聖之初,哲宗之意本無適莫。章惇雖挾功自恣,然其初猶有兼取元祐之意。京自成都而來,與其弟卞共毀宣仁,共欺哲宗。京之得售其說自役法始,從大改役法以後,事事無不大改。兄弟同朝,塤篪相和,無有一事不如其意。當此之時,不以所聞神考聖訓告于哲宗,至於今日,然後引所自書《實錄》以爲證驗,唱爲不經之論,而欲遷神考於西宮,其爲矯誣可謂明矣。京以矯誣之筆妄增《實錄》之事,以矯誣之舌僞造神考之訓,朝廷用矯誣之言而輕改宗廟,信矯誣之說而力沮言者,臣恐自此矯誣之人無複忌憚矣。今朝廷大政又皆委曲遷就而爲一京之地,公議洶洶,人不敢言。京當紹聖之初,與其弟卞俱在朝廷,導贊章惇,共作威福。卞則陰爲謀畫,惇則果斷力行,且謀且行者,京也。哲宗篤於繼述,一於委任,事無大小,信惇不疑,卞於此時,假繼述之說,以主私史;惇於此時,因委任之篤,自明己功;京則盛推安石之聖過於神考,以合其弟;又推定策之功,毀蔑宣仁,以合章惇。

  惇之矜伐,京爲有助;卞之乖悖,京實贊之。當此之時,言官常安民屢攻其罪,京與惇、卞共怒安民,協力排陷,斥爲奸黨.而孫諤、董敦逸、陳次升亦因論京,相繼黜逐。哲宗晚得鄒浩,不由進擬,置之言路。浩能忘身徇國,京又因其得罪,從而擠毀。是以七年之間五害言者,凡所施行得以自恣,遂使當時之所行,皆爲今日之所改。卞之尊紹王氏,知有安石,豈知有神考知有金陵,豈知有京師絕滅史學,一似王衍,重南輕北,分裂有萌,臣之痛心默憂非一日也。陛下融會南北,去卞不疑,然而京尚未去,人實憂之。兄弟一心,皆爲國害,一去一留,

  宋朝事實·132·

  失政刑矣。熙寧之末,王安石、呂惠卿紛爭以後,天下之士分爲兩党,神宗患之,於是自安石既退、惠卿既出之後,不復用此兩人,而兩門之士則皆兼取而並用之也。當時天下之士,初有王党、呂黨,而朋黨之禍終不及於朝廷者,用此術耳。自京、卞用事以來,牢籠薦引天下之士,處要路、得美官者不下數百千人,其間才智藝能之士、可用之人誠不爲少。若京去朝廷,則私門之士數百千人者,皆爲朝廷之用矣;京在朝廷,則皆蔡氏之黨也。然則消黨之術,惟在去京而已。國家內外無事一百四十年矣,至於保養陰邪,必成心腹之患。”瓘又論《哲宗實錄》不當止以蔡京兼修。疏奏,上甚感其言,密賜瓘黃金百兩。

  上謂輔臣曰:“瓘言事極不可得,暫貶亦不久。前日遣人以金百兩賜之,瓘受賜,泣下。”布曰:“陛下待遇如此,宜其感泣也。”元符三年十月,京遂以翰林學士承旨出知永興軍,至是,除尚書左丞。京執政凡二月而相。

  王黼上章乞骸骨曰:“陛下用臣不爲不盡,任臣不爲不專。

  緣臣薄祜,取戾陰陽,內積憂虞,外傷疲弊。捫心自悼,吊影興嗟,獲戾天人,莫之可逭。儻許盡還印綬,退即裏居,脫身於風波洶湧之中,收功于桑榆衰蹇之域,人非鬼責,少緩顛隮,永言此恩,是爲終惠。”詔依所乞守本官致仕,應得恩禮朝謁人從等並依蔡京例,仍給節度使俸。從優禮也。黼當國之久,專權稔惡,中外畏之,無敢言者。及是太上皇覺悟,罷其政事,天下稱快。

《宋朝事實》 下 (宋)李攸 著

  宋朝事實·133·

  ●卷十一

  ○儀注一

  太祖乾德元年,蔣有事於南郊,爲壇于城南南薰門外,徑五丈,高九尺,四成。帝致齋於便殿,屏葷茹。前一日,上服袞冕,備大駕鹵簿,宿齋於青城。上禦青城門觀奏嚴。夜設警場,用鼓吹一千二百七十五人。奏嚴用金鉦、大角、大鼓,樂用大小橫吹、觱篥、笳、笛,角手歌《六州》、《十二時》,每更三奏之。

  《導引》二首:和調玉燭,睿化著鴻明,緹管一陽生。郊禮盛禮燔柴畢,旋軫鳳皇城。森羅儀衛振華纓,載路溢歡聲。

  皇圖大業超前古,垂象泰階平。歲時豐衍,九土樂升平,當寰海澄清。道高堯、舜垂衣治,日月並文明。《嘉禾》、《甘露》登歌薦,雲物煥祥經。兢兢夕惕持謙德,未許禪雲、亭。

  《六州》:嚴夜警,銅史漏遲遲.清禁肅,森陛戟,羽衛儼皇闈。角聲厲,鉦鼓收宜。金管成雅奏,逐次逶迤。薦蒼璧,郊祀神祇,屬景運純熙。京坻豐衍,群材樂育,諸侯述職,盛德服蠻夷。殊祥萃,九苞丹鳳來儀.爲膏露降,和氣洽,三秀煥靈芝。鴻猷播,史冊相輝.張四維,蔔世永固丕基。敷玄化,蕩蕩無爲,合堯、舜文思。混並寰宇,休牛歸馬,鹹偃革,蹈詠慶昌期。

  宋朝事實·134·

  《十二時》:承寶運,馴致隆平,鴻慶被寰瀛。時清俗阜,治定功成,遐邇詠《由庚》。儼郊祀,文物聲明。會天正,星拱奉嚴蹕,布羽儀簪纓.宸心虔潔,明德播惟馨。動蒼冥,神降享精誠.燔柴半,萬乘移天仗,肅鑾輅旋衡。千官雲擁,群後輸誠,玉帛旅明庭。《韶》、《濩》薦,金奏諧聲,集休享。

  皇澤浹黎庶,普率洽恩榮.仰欽元後,睿聖貫三靈.萬邦寧,景貺愈駢臻。

  鹵簿使張昭又上言:“准舊儀,鑾駕將出宮,入朝,赴南郊宿齋之辰,皆有夜警晨嚴之制。奏嚴之設,本緣警備,事理與作樂全殊。況齋宿之夜,千乘萬騎宿於儀仗之中,苟無鼓漏之徼巡,何警衆多之耳目其宮門、廟門南郊夜警晨嚴之制,望依舊制施行。”詔從之。

  太祖乾德元年八月六日,太常禮院言:“南郊壇衆星位版並刻漏時辰,司天臺應奉豫申嚴辦.”從之。太宗淳化四年五月三日,吏部侍郎陳恕言:“郊壇祭祀,其神位席褥望自今並委逐司長官封送祀所,禮畢,監祭使封還。”從之。

  太祖乾德元年,將有事於南郊。司天監新定從祀星辰圖上之,中書門下詳定祀昊天上帝儀,設皇地祇之位,從祀五方五帝、日月、五星、中官、外官總六百八十七位。有司議請以僖祖升配昊天上帝,太常少卿張昭請以宣祖崇配,詔從之。

  乾德元年,將有事於南郊,禮儀使陶穀建議取天文大角、攝提列星之象,作攝提旗及北斗旗、二十八宿旗、十二辰旗、龍墀十三旗、五方神旗、五方鳳旗、四瀆旗。于時有貢黃鸚鵡、白兔及馴象,又作金鸚鵡、玉兔、馴象旗。帝又詔別造大黃龍

  負圖旗一、黃龍負圖旗一、大神旗六、日旗一、月旗一、君王

  萬歲旗一、天下太平旗一、獅子旗二、金鑾旗一、金鳳旗一、

  五龍旗五,二十一旗皆有架,南郊用之。大黃龍負圖旗陳於明

  宋朝事實·135·

  德門前,餘二十旗悉立于宿頓宮前,遇朝會冊禮,亦皆陳於殿庭。牙門旗,赤質錯采爲神人象,中道前後各一門,左右道五門,門二旗。金節制,黑漆竿,上施圓盤,周綴紅絲拂八層,黃繡龍袋籠之。幢,制如節而五層,韜以袋,繡四神,隨方色,朱漆柄。取《曲禮》“行前朱鳥而後玄武,左青龍而右白虎”

  之義.絳麾,如幢,止三層,紫羅囊蒙之。黃麾,古有黃、朱、纁三色,所以指麾也。漢鹵簿有前黃麾護駕禦史。宋制,絳帛爲之,如幡,錯采成“黃麾”字,下繡交龍;朱漆竿,金龍首,上垂朱絲小蓋.幡,本幟也,貌幡幡然。有告止、傳教、信幡,皆絳帛,錯采爲字,上有朱絲小蓋,四角垂羅文佩,系龍頭竿上。有錯采字下,告止爲雙鳳,傳教爲雙白虎,信幡爲雙龍。

  又有絳引幡,制頗同,此作五色間暈,無字,兩角垂佩。氅爲四角小蓋,每角垂朱佩,間以朱絲,周綴五色帶,繡雲龍、孔雀、白鵝,有三色之別,系龍頭竿,竿制如戟。王公所給幢,黑漆柄,紫綾袋。節,韜以碧玉。麾,以紫綾袋。餘制同。範質與禮官議:“道駕官服褲褶之衣。按褲褶衣,其制度所起,先儒皆無其說.惟《開元雜禮》五品以上通用細綾及羅,六品以下服小綾褶衣,其色隨本品綬色。又按諸王朱綬,四采:赤、黃、縹、紺,赤即朱也。以純朱爲地,更次第輕入黃、白、青汁內染之,共爲四采,亦謂之朱褶。一品綠綟綬,四采:綠、紫、黃、赤。以綠爲地,亦謂之綠綟綬褶。二品、三品紫綬,三采:紫、黃、赤,謂之紫褶。其衣身領袖袂,請依今制。又按令文,武弁,金飾平巾幘,簪導,紫褶白褲,玉梁珠寶鈿帶,靴,騎馬服之。金飾,即金附蟬也。附蟬之數,一品九蟬,二品八蟬,三品七蟬,四品六蟬,五品五蟬.又令文,武弁平巾幘,侍中、中書令、散騎常侍加貂蟬,侍左者右珥,侍右者左珥。又《開元雜禮》導駕官並朱衣,冠履依本品。朱衣,今之

  宋朝事實·136·

  朝服也。然自一品至三品,並用四入之朱爲衣,乃協上下之文,異絳繒之色。又令文三品以上紫褶,五品以上緋褶,七品以上綠褶,九品以上碧褶,並白大口褲,起梁帶,烏皮靴。看詳籠巾、籠冠、平巾與武弁大冠,其名雖殊,本是一物。制同而飾別,蓋以官品爲差,其幘戴在籠冠下。今請造褲褶如今制,其起梁帶形制,檢尋未獲,欲乞以革帶代之。”奏可。又令博士檢緋紫裲襠制度。按《開元禮》,武臣陪位,大仗加螣蛇裲襠,如袖無身,以覆其膊胳。從肩領覆臂膊,共一尺二寸。又按《釋文玉篇》雲,其一當胸,其一當背,謂之兩當。今詳裲襠之制,其領連所覆膊胳,其一當左膊,其一當右膊,故謂之起膊。

  今請兼存兩說,擇而用之。是歲造裲襠,遂用當胸背之制。

  乾德元年,將有事於南郊,於是範質上言:“三公祭服,舊皆畫升龍,請令禮官檢尋故事。按《三禮》,三公毳冕無龍、章,上公袞冕,二品鷩冕。又《周禮》言上公袞冕九旒,以五采繩貫五采珠,旒長九寸,每寸以珠玉瑱。其衣玄色,五章:山、龍、華、蟲、火、宗彜畫於衣;其裳朱色,四章:藻、粉米、黼、黻繡於裳。又按令文,旒並貫青色珠,青纊,其珠及充纊.今請依令文青色之制。”詔從之,遂改制焉。

  淳化四年五月辛卯,合祭天地圜丘,以宣祖、太祖皇帝同配。有司因請孟春祈谷、孟冬神州地祇、季秋大饗明堂請以宣祖配,冬至祀昊天、夏至祀皇地祇、孟夏雩祀請以太祖配,從之。

  太宗將南郊,彗星見,宰相趙普召檢討杜鎬問之,鎬曰:“當祭,日食猶廢祭,謫見如此,罷祀不疑”遂從其說.至熙寧五年,將郊而河決,神宗問輔臣曰:“議者以河決、地震,不當郊。”王安石曰:“古者年不順成,八蠟不通。八蠟小祭,或可以變異廢.上帝之祭,乃祭之大者,恐不宜如此。”上亦

  宋朝事實·137·

  以爲然。

  建隆四年,太常博士和峴奏:“唐以前寅日蠟百神,卯日祭社宮,辰日臘饗宗廟—元定禮,三祭皆於臘辰,以應上德。

  聖朝火德,合以戌日爲臘,而以前七日辛卯便行蠟禮,恐未爲宜。”下太常議,而請蠟百神、祀社稷、饗宗廟同用戌臘日。

  仁宗慶曆四年十月壬辰,太常禮院言:“新修禮儀並據《通禮》,而郊廟舊儀所設樽罍之數,乃與《通禮》不同。南郊配帝位,舊誤著樽二、山罍二,今宜如《通禮》犧樽之次,益以象樽二;其下壇午階之東,舊設象樽二、壺樽二、山罍二,今宜如《通禮》,增山罍爲四;每太廟室舊設斝彜一、黃彜著尊二,今宜如《通禮》,用斝彜一、黃彜一、犧樽一、象樽二、山罍二,仍於堂下階間及設壺樽二、山罍二。”從之。仁宗景祐二年十一月十一日,詔訪聞祀天地社稷宗廟,簠簋籩豆祭器多是損壤,收掌不得嚴潔,令太常禮院相度修整不堪者,別引創造淨潔處,置庫收盛。

  ○封禪

  帝每道經險峻,必降輦徒步,所司議增侍衛,皆卻之。導從者或至疲頓,而帝辭氣益壯,侍臣莫不瞻悚。至回馬嶺,以天門鬥絕,給從官橫板,選親從卒,推引而上。衛士皆給釘鞋。

  上至禦幄,命近臣觀玉女泉及古碑。前一夕,山上大風,裂帟幕,遲明未已,及上之至,天氣溫和,纖羅不動,祥光瑞雲交相輝映。

  辛亥,設昊天上帝位於山上圜台,太祖、太宗配帝位於東方,西向,北上側向,以申祖宗恭事之意。設五方帝、日月、

  宋朝事實·138·

  天皇大帝、北極神座於山下,封祀壇之第一等,青帝於卯陛之北,赤帝於午陛之東,黃帝於午陛之西,白帝於酉陛之南,黑帝於子陛之西,大明於卯陛之南,夜明於酉陛之北,天皇大帝於戌陛之北,北極於醜陛之東.席皆以槁稭,上加席褥。設五星、十二辰、河漢及內官五十四座於第十有二陛之間,各依方面,幾席皆內向,其內官、北斗於未陛之東,天一、太一皆在北斗之東,五帝內座在亥陛之西,帝座在卯陛之北。又設二十八宿及中宮一百五十八座於第三等,其二十八宿及大角、攝提、

  太微、太子、明堂、軒轅、三台、五車、諸王、月星、織女、

  建星、天紀等一十六座,並差在外位前。又設外官一百六座席位於內壝之內,又設衆星三百六十座席位於內壝之外,各依方次十有二陛之間,席皆以莞。所司陳寶及嘉瑞等於樂縣之北東西廂。玉,昊天上帝以蒼璧,青帝以青圭,赤帝以赤璋,白帝以白琥,黑帝以玄璜,黃帝以黃琮,日月以圭璧。幣,昊天上帝幣以蒼,地祇幣以黃,配帝幣以白,五天帝、日月、內官以下各從其方之色,各長一丈八尺。又方丘玉幣,皇地祇以黃琮,其幣以黃;神州以兩圭有邸,其幣以玄;配帝之幣以白;封祀

  壇內官五十四座、中官一百五十八座、外官一百六座、社壇嶽

  鎮海瀆以下一十八座,依南郊隨方色用幣。正位配位依南郊,各位犢一、羊一、豕一;五方帝每位羊一、豕一;日月神州每位羊一、豕二;從祀七百三十七位,羊、豕每位使肉二段,計使一千四百七十四段。上服袞冕,侍中奏中嚴,少頃,又奏殿中監進鎮圭。皇帝出次,盡屏導衛,減去拂翟,燭籠前導亦徹去。上至幄殿,登歌,樂作,用《高安》之曲。禮儀使引皇帝就褥位,西向,樂止。禮儀使奏請皇帝再拜,拜訖,禮生贊拜,在位群臣皆再拜。次禮儀使引皇帝詣罍洗、樂作,侍中跪取匜盥沃水。皇帝搢圭,盥手,門下侍郎進帨巾,皇帝帨手訖,樂

  宋朝事實·139·

  作,解劍,脫舄如常儀.禮儀使贊引皇帝升幄殿,樂作,降神,用《禮安》之曲。皇帝自午陛升,詣昊天上帝正座前,禮儀使奏請皇帝再拜,上香,進酒,貢幣,俯伏,興,再拜。中書侍郎讀玉冊:“維大中祥符元年歲次戊申十月戊子二十四日辛亥,嗣天子臣德昌敢昭告於昊天上帝:臣嗣膺景命,昭事玄穹。昔太祖揖讓興邦,太宗憂勤致治,肅清寰海,混一車書。升中告成,猥延積慶.元符錫祚,衆寶效祥。異域咸懷,豐年屢應。

  虔修封祀,祈福黎元。謹以玉帛、犧牲、粢盛、庶品,備茲禋燎,式薦至誠.皇伯考太祖皇帝啓運立極英武聖文神德玄功大

  孝皇帝、皇考太宗至仁應道神功聖德文武大明廣孝皇帝配神作

  主。尚饗。”次詣太祖皇帝配座前行禮,玉冊文:“維大中祥符元年歲次戊申十月戊子朔二十四日辛亥,孝子嗣皇帝臣德昌

  敢昭告于皇伯考太祖啓運立極英武聖文神德玄功大孝皇帝:恭

  以在昔昊穹顧懷,聖神開統,救衰五代,先德後刑,平亂四方,有征無戰。荊湘請覲,巴蜀知歸,海隅既同,江左亦服。臣猥以孱眇,祗荷慶靈,再炳元符,誕彰休應。封祀喬嶽,陟配上玄。虔舉典章,敢祈昭格。謹以制幣、犧牲、粢盛、庶品,式伸嚴配,侑神作主。尚饗。”次詣太宗皇帝配座前行禮,玉冊文:“維大中祥符元年歲次戊申十月戊子朔二十四日辛亥,孝

  子嗣皇帝臣德昌敢昭告於皇考太宗至仁應道神功聖德文武大明

  廣孝皇帝:恭以欽明禦宇,玄德應天。撫泉、浙之強雄,除並、汾之負固,誕敷景化,聿致太平。儀抑升中,功遵不宰。臣猥承積慶,獲荷鴻休。時臻太和,屢惟稔歲,天錫遐祚,再炳元符,紀號名山,永揚徽烈。謹以制幣、犧牲、粢盛、庶品,式伸嚴配,侑神作主。尚饗。”封祀玉牒文:“維大中祥符元年歲次戊申十月戊子朔二十四日辛亥,有宋嗣天子臣德昌敢昭告於昊天上帝:運啓大同,惟宋受命。太祖開階,功成治定;太

  宋朝事實·140·

  宗膺圖,重熙累盛。粵惟沖人,丕承列聖.一紀於茲,四隩來暨,玄貺殊尤,元符章示。時和年豐,群生鹹遂。僉議大封,聿伸昭事。躬陟喬嶽,對越上玄。祈福下民,侑神奉先。天祿無疆,靈體允迪,萬葉其昌,永保純錫.”禮儀使贊引皇帝複褥位,亞獻,終獻,行事。宰臣以下分祀群神訖。皇帝飲福酒,攝中書令王旦跪稱:“天賜皇帝太元神策,周而復始,永綏兆民。”送神。上詣昊天上帝座前封玉匱,太祖、太宗座前封金匱,還立石 感南。攝太尉王旦奉玉匱於 感中,有司徹饌,燔燎,將作監率工人封石 感。畢,禮儀使跪奏:“禮畢。”

  前導皇帝歸幄殿,佩劍,納舄,樂作,殿中監跪受鎮圭。皇帝至禦幄,樂止,司天跪奏:“慶雲繞壇,月有黃輝氣。”宰臣率從官稱賀.即日,還仗奉高宮.壬子,禪祭社首山,如封祀之禮,禪祭皇地祇.玉冊文:“維大中祥符元年歲次戊申十月戊子朔二十五日壬子,嗣天子臣德昌敢昭告於皇地祇;無私垂祐,有宋肇基,命惟天啓,慶賴坤儀.太祖神武,威震萬宇。

  太宗聖文,德綏九土。臣恭膺寶命,纘承丕緒.穹昊降祥,靈符下付。景祚延鴻,秘文昭著。八表以寧,五兵不試,九谷豐穰,百姓親比。方輿所資,涼德是愧。溥率同詞,縉紳葉議,因以時巡,亦既肆類。躬陳典禮,祗事厚載,致孝祖宗,潔誠嚴配。以伸大報,聿修明祀,本支百世,黎元受祉。謹以玉帛、犧牲、粢盛、庶品,備茲禋祀,式表至誠.皇伯考太祖啓運立

  極英武聖文神德玄功大孝皇帝、皇考太宗至仁應道神功聖德文

  武大明廣孝皇帝配神作主。尚饗。”上至山下,服靴袍,步出大次。侍臣言:“山路險滑,請乘步輦。”上曰:“接神在邇,敢不徒行”前夕陰晦,風勢勁猛,不能燃燭.及行事,風頓止,天宇澄霽,燭焰凝然不動。封石 感訖,紫氣蒙壇。法駕還奉高宮,日重輪,五色雲見。鼓吹振作,觀者塞路,萬歲之聲震

  宋朝事實·141·

  動山谷。配座金匱,回日,奉置太廟本室。上作《登泰山謝天地述二聖功德銘》。初,王欽若言:“唐高宗、玄宗二碑之東,石壁南丘平峭,欲即崖成碑,以勒聖制。”上曰:“朕之功德,故無所紀.若須撰述,不過謝上天敷佑,敘祖宗盛美。”是日,

  幸仁聖天齊王炳靈公廟、岱岳觀、王母池、宜福寺、青帝君觀、

  天貺殿、靈液亭。改上泰山奉高宮曰會真宮,增葺室宇,選道士住持焚修,仍給供具物。放國朝以來天下所獻珍禽奇獸,悉縱於山下。

  祭醜,禦朝覲壇,肆赦“門下:式觀邃古,眇覿前王,功成治定之余,時和歲豐之際,三靈孚佑,萬宇宅心,則考登封降禪之文,率建顯垂鴻之禮.無懷而下,間封祀於崇巒;開元以來,曠講求於徽典。時更五代,運應千年。當聖祖之開墓,肇平郊壘;暨神宗之製作,益固邦基。升喬嶽以未遑,謂沖人之克嗣,肆予纂紹,每務精勤,動經畫於永圖,庶奉承於先志。

  顧惟寡德,素昧王猷,遵奕世之貽謀,承慶靈之遠及。屬以五兵銷偃,四海澄清,良民合歸厚之風,嘉谷茂重華之歲.荷洪符之昭錫,示大曆以無疆,允葉昌期,實繁靈眷,威蕤絕瑞,覺倍輿情。是用承列聖之垂休,徇衆臣之勤請,聿崇大報,躬造神區.文物聲明,具陳於法駕;豆籩圭幣,悉奉于彜章。紫壇伸嚴配之儀,玉檢視封崇之制。諒三神之降鑒,伊百福以潛臻。輯瑞班朝,率從肆覲,省方問俗,用慰來蘇.遵王度以無愆,展國容而有耀。既被紛綸之景貺,宜覃渙汗之洪恩。冀與群生,共膺遐嘏。可大赦天下。云云。於戲!升中展采,曠古之盛儀;尊祖配天,哲王之洪範。既周旋而集事,諒中外以鹹歡.載省眇躬,獲成大禮,猥當殊慶,愈勵深衷。思廣聽於嘉謀,貴同裨於缺政。更賴朝廷勳舊、藩輔親賢、逮諸文武之臣,共立忠勤之效,式扶昌運,永保丕休。”

  宋朝事實·142·

  是日,上有黃氣如匹素,五色雲如蓋,紫氣翊仗。是夕,次中牟縣.辛醜,過訾村,設幄殿,奉置三陵神主,上靴袍拜哭奠獻.是夕晴霽,始就次,蒼煙白露赴陵上,俄覆神幄,禮畢乃散,鹹以爲上哀慘所感。

  是日,帝召近臣登延慶亭,南望仙掌,北瞰龍門.自宮至脽上列植嘉樹,六師環宿行闕,旌旗帟幕照耀郊次。帝眺覽久之。

  先是,脽上多風,及行禮,頓止,黃氣繞壇,月重輪,衆星不見,惟大角光明。

  上登鄈丘亭,視汾河、望梁,顧左右曰:“此漢武帝泛樓船處也。”一時之樂,垂於千古。即日還奉祇宮.鼓吹振作,紫氣四塞,觀者溢路,民有扶老攜幼不遠千里而至者,鹹感泣言曰:“五代以來,此地爲戰場,今乃獲睹天子巡祭,實千載一時之幸。”

  赦文。“門下:爲人倫之紀律,禮曰天經;著王者之誠明,祀惟大事。凡致恭於幬載,求介福于黎元,已建圜封,是崇方澤。考乾元之設象,配乾健以同符,厚德無疆,柔祇定位。矧高脽之靈境,有前古之嚴祠,誕集祺祥,薦從禋瘞,登隆祭典,焜耀國容。曆五運以下衰,曠六飛之戾止。顧予菲德,叨纂慶基,欽燕翼之貽謀,荷豐融之敷祐.既無文而咸秩,顧墜典以交修。多愧眇沖,獲遵盛美,率由勤請,勉徇輿情,慰蒲津佇望之民,奉鄈上親祠之事。百神幽贊,九服駿奔,嘉瑞必升,靈休允答。遂涓良日,式展鴻儀,務極洗心,以申精意。薦豆籩而惟潔,奠琮帛以斯嚴,禮樂相資,神祇胥悅。集顧懷之殊貺,契茂育之玄功。是用周覽時風,肆覲西後。輯瑞圭而成列,羅琛貢以充庭,和氣沖融,頌聲洋溢。肇迎嘉慶,適鍾神賜之祥;均被華夷,宜廣雲行之施。可大赦天下。云云。於戲!龐

  宋朝事實·143·

  洪之慶,既浹于八區;眷佑之靈,普臻於兆庶。更賴宗親勳舊、文武忠良,罄同德之端誠,贊卜年之景祚,庶期寰宇永洽,純熙是行。”途中屢有甘澤之應,皆夕降晨霽,從官衛兵無沾濡之患。又農事方興,耕民歡抃相屬。

  三月,駐蹕西京,陳堯叟、李宗諤來朝。堯叟奏曰:“臣等供使職日,面奉宸旨:‘今之祀事,皆爲蒸民,如不擾人集事,即副朕意。’臣等自經度訖于禮成,凡土木工三百九十萬余,止役軍士。至於輦送芻糧,供億頓置,亦未嘗科率編民。”

  上稱善久之。始雍熙初,議封禪,特命翰林學士扈蒙、宋白、

  賈黃中、右散騎常侍徐鉉、兵部員外郎張洎、太常丞呂端、殿

  中丞韓頊詳定儀注。真宗東封,命翰林學士杜鎬、待制陳彭年與禮官同撰儀注。至是祀汾陰,亦如之。

  宋朝事實·144·

  ●卷十二

  ○儀注二

  國初,因唐與五代之制,文武官每日赴文明殿。正衙常參,宰相一人押班。五日起居即崇德、長春二殿,中書門下爲班首。

  其長春殿常朝,則內侍省都知、押班率內供奉官以下並寄班等先起居,次客省、蘋門使以下,次三班使臣,次內殿當直諸班,次長入祗候、東西班殿侍,次禦前忠佐,次殿前都指揮使率軍校至副指揮,次駙馬都尉,次諸王府僚,次殿前都軍使、都頭,次皇親將軍以下至殿直,次行門指揮使率行門起居。如傳宣,前殿不坐,即宰相、樞密使、文明殿學士、三司使、翰林、樞

  密直學士、中書舍人、三司副使、知起居注、皇城內監庫藏朝

  官、諸司使副、內殿崇班、供奉官、侍禁、殿直、翰林醫官、

  待詔等同班入,次親王、次侍衛親軍馬步軍都指揮使率軍校至副都指揮使,次使相,次節度使,次統軍,次兩使留後、觀察使,次防禦、團練使、刺史,次侍衛馬軍步軍使、都頭,起居畢,見、謝班入。如禦崇德殿,即樞密使以下先就班,俟升坐,宰相、參知政事最後入。日止再拜,朔望及三日假,即樞密使以下皆舞蹈。

  建隆三年三月,重定合班儀,升六曹侍郎在給事舍人之上,郎中在補闕之上,員外郎在拾遺之上,節使在六曹侍郎之上、

  宋朝事實·145·

  中書侍郎之下。故事,京兆省官爲侍從班,五品押南省四品,六品押南省五品,節使在諸司三品之下,至是改焉。十月,賜文武常參官冬服。累朝止賜將相、翰林學士、諸軍大使,至是,太祖曰:“冬服不及百官,甚無謂也。”故賜之。

  乾德元年閏十二月,詔一品致仕官曾帶同平章事者,每遇朝會,宜綴中書門下班。是時,太子太師致仕侯益等來陪祀,故有是詔.淳化二年十二月,太宗禦文德殿,群臣入閤.禮畢,賜百官廊下飧。唐制,朔望天子禦宣政殿,受百官起居,諸司奏事,仗衛如式;敬宗始於紫宸爲入閤之儀.五代以來,禮容多缺,至是始復舊.三年正月,太宗禦朝元殿,受賀禮畢,改服通天冠、絳紗袍,升殿,群臣上壽。國朝以來,元正、冬至朝賀禦正殿,即以退禦大明殿,群臣常服上壽,奏教坊樂。至是始約《開元禮》,皆以法服,設宮懸萬舞,酒三行而罷.大宴群臣於廣德殿。分設宰相、使相、三師、三公、參知

  政事、東宮、三師、仆射、學士、禦史大夫、中丞、三少、尚

  書、常侍、賓客、太常、宗正卿、丞、郎、給事、諫、舍、節

  度、兩使留後、觀察、防禦、團練、刺史、上將軍、都指揮使

  坐于殿上,文武四品以上、知雜禦史、郎中、郎將、禁軍都虞候坐于朵殿,餘升朝官、諸軍頭、都頭以上、諸蕃進奉使、諸道進奉軍將以上分坐於兩廊。宰相、使相坐以繡墩;參知政事以下用二蒲墩、花球;軍都指揮使以上用一藩墩;自朵殿而下皆緋緣氈條席。殿上器用金,餘以銀.其日,樞密使以下先起居訖,當侍立者升殿。宰相率百官入,宣徽、閤門通唱,致詞訖,宰相升殿進酒,各就坐,酒九行。每上舉酒,群臣立侍,次宰相,次百官舉酒;或傳旨命釂,即皆搢笏起飲,再拜。或

  宋朝事實·146·

  上壽朝會,止令滿酌,不勸。中飲更衣,賜花有差。宴訖,舞蹈拜謝而出。太平興國後,止設春宴,雍熙三年後,常以暮春召近臣賞花、釣魚于苑中,三館之職皆預.淳化四年,令京官兼館職者並預大宴。咸平三年,始備設春秋大宴。五年十二月,詔凡內宴,宗正卿令升殿坐,班次依合班儀.又以翰林學士梁灝請,春秋大宴、小宴、賞花、行幸次爲四圖,頒下閤門遵守。

  天禧四年,從集賢院祖士衡言,大宴將更衣,群臣下殿,然後更衣,更衣後,再坐。則群臣班於殿庭,候上升坐起居,謝賜花,再拜升殿。

  初入,面西躬候,通銜位姓名訖,引當殿。贊喝兩拜,搢笏舞蹈,三拜,不起,奏聖躬萬福,喏,贊又再拜,喝祗候,出。如喝有敕賜酒食,更兩拜,搢笏舞蹈,三拜訖,祗候差遣見,引當殿立,躬喝兩拜,隨拜山呼,奏聖躬萬福,喏,喝祗候,平身,立俟。喝謝恩,兩拜,隨拜山呼。

  唐王及善曰:“中書令可一日不見天子乎”太祖開寶九年,以中外無事,始詔旬假日不坐。然其日輔臣猶對於後殿,問聖體而退。至道三年三月二十九日,旬假。是日,太宗猶對輔臣至夕。帝崩,李南陽永熙挽詞曰:“朝憑玉幾言猶在,夜啓金滕事已非。”時稱佳作。至真宗朝旬假,輔臣始不入。寶元中,西事方興,假日視事。慶曆初,乃如舊.諸蕃入朝皇朝之制。西北蕃部及契丹、高麗、東南蠻、西南夷及諸外蕃國來貢者,並對於崇德殿。契丹使捧書函入殿庭,北向,鞠躬。閤門使降受升殿以進,內侍都知受而啓之,通事舍人導使者升殿,代其主跪問聖躬。上令內侍都知報問之,皆通事傳譯.畢,乃降階西向,通名,起居,舞蹈,賜冠帶、器幣、鞍勒馬.上親宴其使於內殿。他國使或止就長春殿,皆於殿庭北向,跪奉表函,通事舍人受以進.南蠻、東夷、西南夷、

  宋朝事實·147·

  海外國、西北蕃部對訖,複引對於崇政殿。有善本國歌舞者,令奏之。契丹、高麗、交阯使歸,赴內朝奉辭,皆於崇德殿。

  其契丹使,召升殿授書。他國書皆有司付之。其賜物有差。真宗景德後,契丹請盟,每使至,遣官爲接伴館伴使、副使,舍于都亭驛,班在上將軍之下,宴賜加等。余蕃使分館諸驛.高麗使至,遣閤門祗候接送,直館一員館伴,宴餞亦命近臣。

  諸蕃夷奉朝貢四十三國:高麗國、定安、女真、日本、交

  趾、溪洞諸蠻、南丹州、撫水州、西南蕃、邛部州蠻、黎州山

  前山後蠻、雅州蠻、風琶蠻、占城、三佛齊、闍婆、勃泥、注

  輦、蒲端、丹流眉、天竺、大食、於闐、龜茲、高昌、回鶻、

  吐蕃、黨項、西涼府、沙州、達靼、罝勒斯齎、董戩、層檀、

  勿巡、伊州、賓同隴、甘州、西州、大食羅離慈、大食俞

  盧和地、大理國、西天大食國。

  日本:淳化二年,貢方物。太平興國九年,獻銅鈴磬。景德元年,來朝。大中祥符二年,來朝。熙寧五年,來朝。元豐元年,來朝。

  交趾:開寶元年八月,來貢方物。太平興國二年、五年、七年、八年,來貢方物。雍熙二年,貢方物。三年,貢金器、牙犀。端拱元年,貢方物。淳化元年,貢龍鳳椅子、傘握子。

  五年,貢方物。至道三年,貢七寶交椅、方物。咸平元年,獻馴象。四年,貢馴犀象。景德元年,遣其子明提來貢。四年,遣其弟明昶來貢,乞賜《九經》、佛經。大中祥符二年,貢馴犀。三年、五年、七年、貢方物。天禧三年,遣弟鶴來貢方物。

  熙寧二年、六年,貢方物。元豐元年,貢方物。

  溪洞諸蠻:逐年同天節、端午,貢方物。

  南丹州:開寶七年,貢銀器、馬.九年,求賜牌印。太平興國五年,貢銀.淳化元年,遣其子來貢銀.五年,貢方物。

  宋朝事實·148·

  撫水州:咸平四年正月,貢方物。三年十一月、十二月,又來朝。天禧元年,貢方物。

  西南藩:乾德四年、五年、六年,貢方物—寶二年,貢方物。八年,貢馬.太平興國三年,貢方物。五年,貢馬.雍熙二年、八年,貢方物。九年,貢馬.淳化元年,遣其弟漢興來朝。三年,貢方物、馬.至道元年,貢方物。咸平元年,貢方物。二年、五年,貢馬.景德元年,貢方物。大中祥符二年,貢賀東封馬.六年、八年、九年,貢方物。天禧四年,貢方物。

  天聖四年,貢方物。康定元年,貢馬.熙甯三年,貢方物。六年,四次貢方物。十年,貢方物。

  邛部州蠻:開寶二年,貢方物。太平興國四年,貢方物。

  雍熙二年,貢馬.端拱二年,貢禦馬.淳化二年,貢方物、馬.至道三年,遣其子來朝賀.咸平二年、五年,貢方物。景德二年,貢象牙。大中祥符元年,貢馬.景祐五年,貢方物。

  黎州山前山後兩林蠻:開寶二年、八年,貢方物。太平興國二年、四年,貢馬.雍熙二年,貢方物。端拱二年,貢馬.淳化元年,貢方物。大中祥符元年,貢方物。天禧二年,貢方物。

  雅州蠻:太平興國二年,貢方物。大中祥符二年,貢馬、犎牛。三年,貢方物、馬.風琶蠻:咸平元年,貢馬.景德二年,貢犀角、犎牛、青羊。

  占城:建隆元年,貢方物。二年,來朝。三年,貢方物。

  乾德四年三月、九月,貢方物。五年,貢方物—寶二年,貢馴象牙。四年,貢方物。六年四月,貢方物。七年九月,貢方物。

  太平興國二年、三年、四年、七年,貢方物。八年,貢馴象。

  淳化元年,貢馴犀。三年,貢方物。至道元年、三年,貢方物。

  宋朝事實·149·

  咸平二年,來朝。景德元年、二年、四年,貢方物。大中祥符元年、三年、四年、七年、八年二月、五月,貢方物。天禧二年,貢方物。天聖八年,貢方物。熙甯元年九月,貢方物。元豐元年,貢方物。

  三佛齊:建隆元年、二年、三年三月、十一月,貢方物—寶四年、五年,貢方物。七年,貢象牙。八年,貢方物。太平興國五年、八年,貢方物。雍熙二年,貢方物。端拱二年,貢方物。淳化元年,貢方物。咸平六年,貢方物。大中祥符元年,貢方物。天禧元年,貢方物。天聖六年,貢方物。

  闍婆:淳化三年,貢方物。

  勃泥:太平興國二年,貢方物。

  注輦:大中祥符八年,貢方物。天禧四年,貢方物。明道二年,貢真珠等。熙甯十年,貢方物。

  蒲端:咸平六年,貢方物。景德元年、四年,貢方物。大中祥符四年,貢方物。

  丹流眉:咸平四年,貢方物。

  天竺:乾德三年,貢舍利—寶五年,貢舍利。八年,貢方物。太平興國三年,貢舍利。五年,貢香藥。七年,貢佛頂印。

  八年,貢經、犀角。淳化二年,貢舍利。至道元年,貢佛頂骨。

  三年,貢梵夾.咸平元年四月,來朝。二年,貢梵夾.四年四月,來朝。七月,貢梵夾、舍利。六年,貢方物。景德元年,貢舍利。二年,貢梵夾、菩提葉.大中祥符三年,貢金剛坐。

  四年正月,貢金剛坐。六年,貢梵夾、經、佛骨、舍利。七年,貢梵經。九年二月,貢佛骨、舍利。四月、五月來朝。天禧三年、四年,貢梵經。天聖二年,貢梵經。

  大食:開寶元年、四年、六年、七年、八年、九年,貢方物。太平興國二年、四年,貢方物。雍熙元年,貢花錦.淳化

  宋朝事實·150·

  五年,貢方物。至道元年,貢龍腦.三年,貢方物。咸平二年閏三月、六月、三年、六年,貢方物。景德元年、二年、四年,貢方物。大中祥符元年,貢玉圭。九年,貢方物。天禧三年,貢方物。熙甯三年,貢方物。

  於闐:建隆二年,貢玉圭。乾德三年,來朝。四年,遣其子德從來朝,貢方物。大中祥符二年,貢方物。天聖二年,貢玉圭、玉帶、方物。嘉祐八年,貢方物。熙寧四年、六年、十年,貢方物。元豐元年,貢方物。

  龜茲:太平興國九年,貢方物。咸平四年,貢玉、馬.六年六月十一日,貢方物。景德元年五月、六月,貢方物。大中祥符三年,貢乳香。六年,貢方物。天禧元年,貢玉、馬、香藥。四年,貢大尾白羊。天聖二年,貢橐駝、馬、玉。三年、七年、九年,貢方物。景祐四年,貢方物。熙甯五年,貢方物。

  高昌:建隆三年,貢方物。乾德三年,貢佛牙、琉璃器。

  太平興國六年、八年、九年,貢方物。景德元年,貢玉、馬等。

  回鶻:建隆二年、三年,貢方物。乾德二年,貢方物。三年四月,貢馬、駝。十二月,貢馬、玉—寶三年,貢駝、馬.太平興國五年,貢方物。雍熙四年,貢鍮石。至道二年,貢方物。咸平元年、三年,貢方物。景德元年九月,貢方物。閏九月,貢戰馬.四年,貢方物。大中祥符元年四月,來朝。三年、四年,貢方物。五年五月、八月,貢寶貨、橐駝、馬.六年,貢禦馬.八年十一月,貢方物。九年十二月,貢馬、玉。天禧二年、四年三月、十二月,貢方物。天聖元年、二年、三年,貢方物、馬.熙甯七年,貢方物。

  吐蕃:建隆二年,貢橐駝、馬.三年,獻伏羌地。太平興國八年,貢馬.九年,貢羊、馬.淳化二年,獻山林田畝。五年,貢馬.咸平三年,貢犛牛。六年,貢馬.景德元年,貢馬.

  宋朝事實·151·

  又三月,來朝。三年,貢方物。大中祥符元年、三年、五年,貢馬.八年二月,貢馬.十月,貢方物。九年三月,貢馬.四月,來朝。天聖二年,貢馬.黨項:建隆二年,來朝。淳化四年三月、十二月,來貢馬.五年,遣其子朝貢。至道三年,貢馬.咸平元年三月、十月,來朝。七月,貢馬.二年,來朝貢。四年,貢馬.五年四月、十二月,來朝貢。六年,貢馬.景德二年,貢馬.三年,貢方物。大中祥符二年四月,貢方物。

  西涼府:淳化二年,貢方物。五年,貢馬.至道元年、二年,貢馬.咸平元年,貢馬二千匹。五年,貢馬五千匹。十二月,貢方物。六年四月,貢方物。八月,貢馬.景德元年,貢六谷馬三千匹。二年四月,貢馬.三年五月,貢方物。六月、十二月,又貢馬.四年五月,來朝。十二月,貢方物。大中祥符元年,貢馬.二年二月,貢方物。十一月,貢馬.四年三月、十月,貢方物。五年,其子來貢馬.七年四月、十一月,貢方物。八年五月、十月,貢馬,來朝。天聖四年,貢馬.沙州:建隆二年,貢玉鞍。太平興國五年三月,貢玉圭。

  八年,貢方物。淳化二年,貢良玉、舍利。至道元年三月、五月,貢方物。咸平二年,貢玉團.五年,貢方物。景德元年,貢玉、馬.四年,貢玉印。天聖元年,貢乳香。皇祐三年,貢方物。

  達靼:乾德四年,貢方物—寶二年,貢方物。太平興國六年、八年,貢方物。

  罝勒斯齎:大中祥符八年、九年,來貢馬.天禧三年,貢馬.景祐四年,貢方物。寶元二年,貢方物。慶曆四年、六年、七年,貢方物。皇祐元年,貢方物。至和元年,貢方物。嘉祐三年、四年,貢方物。治平元年,貢方物。

  宋朝事實·152·

  董戩:熙寧三年、十年,貢方物。元豐二年,貢方物。

  層檀:熙甯四年,貢方物。

  勿巡;大中祥符四年,貢方物。熙甯五年,貢方物。

  賓同隴:至道二年,貢方物。

  甘州;天聖三年,貢方物。

  西州:皇祐二年,來朝。

  大食  婆離慈:熙甯三年,貢方物。

  大食俞盧和地:熙甯六年,貢方物。

  西天大食國:熙寧六年,來朝。

  大理國:熙甯九年,貢馬.

  宋朝事實·153·